品德与文化-话题作文
谈及品德,于中华民族,是“仁”、“义”、“礼”,是敬老爱幼,是有难必助。这些美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与文化水平给予我们的,但这不是全部。其余决定品德的,是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是价值观。
提升文化水平,可以提升品德水准。
我们读《论语》,会明白敬父母事兄弟,明白“敏于事而讷于言”,明白言而有信。我们接受的教育,使我们懂得团结与友爱,谦让与体谅,更使我们愈发明事理。在提升文化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做人的道理,并把其付诸于行动,它与我们在不同教育阶段的体会有关。我们会看到,在公交车上,四年级小学生十二分钟连续让座四次,或许他那时想到的,是老师的教诲,是他的日常所学。他所表现出来的,是接受教育后内化出的素质与修养。我们也会看到女大学生在寒冬里帮助卖烤冷面的老奶奶推车,这肯定不是高等教育所直接讲授的内容,但一定与她接受过的教育,她内心认可的“助人”观念有关。
提升文化水平当然不同于上过多少年学,受过多高的教育,这种提升是一个人对所接受到的教育和所学的道理的认同与接受,这种“认同与接受”,最终内化于心,成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如此,品德水准自然会提升,也会通过生活中的件件小事,表现于行动中。
品德水准并不全依赖于文化水平,它体现着我们内心的选择,我们的价值观。它与我们对263作文网Www.263y.Com事物的看法有关,与内心的本真与善良有关。
一位著名演员的母亲没有上过学,也曾对女儿讲“遇到人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显然不是教育带给她的。但帮助他人,就是她的价值观,是源于内心的那份纯朴、善良与坚定。一个大学教授为学生少给做生意的老爷爷的钱“买单”,他一定是学识渊博的,但那句掷地有声的“不管是不是我的学生,我都有责任”,不是曾经老师的教导,而是他内心的责任感使然。有责任感、重视教育,也是他的价值观。这样的认识,正源于他具备高于生活现象的判断后,仍能体谅他人、坚守内心的那份正义感。这些,是有再高的文化水平也未必能达到的境界。
一个人品德的高度,不完全取决于文化水平、学历的高度。不管是否读过书,读了多久,那些不失掉内心的善良、责任感与正义感的人们,品德水准一定很高。他们听从内心的声音做的事,之于个人、社会皆有意义。
文化水平,接受教育就如我们人生里的一个跳板。若有幸得之,借其奋力一跃,便可见一片光明。若不幸失之,你亦可凭借正义与真心拾级而上,达致品德的高峰。
或许我们的原生家庭、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和周围环境不可改变,也决定着我们是否能有更高的文化水平,但品德水准的提升却远不止于此,价值观,决定其前进的方向。
愿我们内心皆能有一束名为品德的光,我们选择让它,照亮文化无法达致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