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薄今人爱古人-高三作文
“天上的太阳,一天到晚放出了温暖的光,照耀着一切的人物,无论是有钱的,没钱的,都受到它的恩惠。”“玩者利用蟋蟀之斗以为搏,而蟋蟀自不知,胜者欣欣而喜,败者怏怏而恨。”这两句话,一句是白话文,另一句是半白半文。有人会问这两句话出自谁之手?谁也没想到,这两句话是源于民国时期的小学生的作文。
客观事实上来讲,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的走红源于一则网络热门事件。当时,有人将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春郊游记》放到了网上,一时之间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它们有深刻的人文素养,还有一派天真自然的童趣,遣词造句古朴智慧温雅;有人认为一味地厚古薄今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小学生不在民国的语境里生活,而现在的小学生信息量更大,知识面更广,没有必要向民国小学生学习作文法。而于我看来,两者皆有之。
中华文明沉淀有千年之久,厚古薄今的思想自古有之,似乎已经深入每一位中国人的骨髓之中和入血肉之内。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们尊敬推崇了近千年之久的孔圣人对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只叹:“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对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儒家都提倡厚古而薄今,可以说自小受儒学思想影响的我们当面对民国小学生的作文出现厚古而薄今的思想也无可厚非。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做了新朝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对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变法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过大的政策改变严重的影响了百姓的生活。民不安,则天下乱,王莽的厚古薄今,成为了他最终失败的催化剂,终于在公元23年,王莽兵败而亡,他的政治失败,是由于他的食古不化,不会分析时局,权衡利弊,一意孤行。因此,一味地厚古而薄今是错误的。
但要是“厚今薄古”会如何?也许我们会忘记自己民族的根本。文化大革命时期,“薄古”思潮泛滥,“破四旧”使无数于战乱之中被保存下来、幸免263作文网Www.263y.Com于难的文物遭到红卫兵们的摧残。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完全摧毁,至今无法恢复。端午,春节,重阳等本应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被批判,文化艺术遭受空前浩劫,甚至今天有些习俗已成为实际上的“博物”。
“厚古薄今”、“厚今薄古”都不是良策。“古”与“今”,我们要两者兼顾,不可薄此而厚彼。
曾经为人所讥的“王杨卢骆当时体”,现在却成为古代经典的代名词;曾经在工业革命中风光无限的蒸汽机,现在却沦落为博物馆中的古物。我们需要意识到,古今并不矛盾,他们在历史中各自承担相应的角色,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因而我们需要恪守的,是贯穿古今的永恒的价值:曾经由杜甫呼喊的“国破山河在”,仍然流淌在二战中的法国人民心底;李贺笔下的“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仍然在疯狂作画的梵高笔下;“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所守护的,正是巴金的一句“说真话”的真谛。那些在古今沟通中豁然开朗的智者,他们不卑不亢,在时间中游弋,在真理中取己所需,他们的实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连续的世界。赫尔曼。黑塞早就指出,人类文明的精要,都产生于同一出处。无怪乎在古今之中,优秀的闪光总有失通之处,真是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精美的古代艺术品才能与现代的卢浮宫合二为一,富丽堂皇的紫禁城才能在高楼林立中觅出一片生存之地。
时人对民国小学生的作文的或褒或贬,各抒己见,这都无伤大雅。但对于现在的学生写作之时,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做到古今兼备,不厚此薄彼,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与文学素养,这才是最真确的做法。
千年前的大唐盛世,诗圣杜甫曾发出“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呼吁。现在,这些想法仍然在灿烂的生辉。这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糟糕的时代,源源不断的新文化也已经超过我们传统文化的吸纳速度,社会变成了古今相争的战场。那些大智慧者为我们敲响警钟:对于任何一方的放弃,都将是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