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之行大不同-高三作文
近日发生了一起车祸,魏先生受伤倒地,周围人纷纷打电话求助,只有一位外国女子上前握住伤者的手,给予他鼓励与支持。
这场车祸救助中有两种人,一种人电话求助,另一种人亲身安抚。这两种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在事故发生时,我们当然需要有人报警求助;在等待救援时安抚伤者则有锦上添花的意味。
这两种行为的背后,存在的是理性与感性心理的差异。外国女子切身地感受到了伤者此时孤立无援的心境,她的感性看来有些单纯与冲动,但比起周围人站在一旁,她显得更贴心,更具人道主义,而这样的温暖才能给予伤者勇气与信念。
那为什么我国公民看似更加冷漠呢?这一切都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关。对于电话求助的人,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待在一旁而批评他们没有同情心,近年来,讹诈事件的频繁发生让越来越多的人遇到摔倒、车祸情况不敢伸出援手。“能不能”、“该不该”、“要不要”在社会上成为被热议的话题,“好人没好报”的想法也渐渐深入人心。所以,周围人选择打电话,他们不是淡漠的,相反他们选择了一个更切实更有效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戒备,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待在一旁背后的无可奈何:只有这样,既能帮助伤者,又能保护自己不受意外的“再次伤害”。
如果大家都能像那位外国女子263作文网Www.263y.Com一样给予魏先生最直接的安抚,想必在救护车到来之前,魏先生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会得到更多慰藉,这也是和谐社会应该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要建设到怎样的文明程度,才不会再出现中国路人只能纷纷打电话,只有外国路人才敢上前救助的街头一幕呢?
完善我国的制度是第一解决方案。只有当我国的医疗保障与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街头讹诈的现象才少一些。人们不会再因为害怕承担被讹的风险,而不敢上前给予帮助。如此才能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与道德。
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互助和谐的社会。我们也应致力于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救护车能在接到电话后更快地到达事故现场;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救助力量来应对紧急事故的发生;全民紧急救援知识的普及等,从而使紧急事故的损害降低至最低。
当制度的完善与公共服务的更好提供完成时,公民责任意识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北大校长曾言:“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当我们拥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意识,遇到紧急情况时,想到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身为社会一份子的自知,会毫不犹豫地对伤者伸出援手。
正如鲁迅先生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