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搞笑诺奖”的思考-议论文

时间:2024-11-15 19:48:0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学里,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名叫“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它吸引了无数来自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的参与,其评委更是不乏德高望重的学者和货真价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其他学术类奖项不同的是,搞笑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这着实会让人感到困惑,但仔细想一想,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

“火灾芥末报警器”、“人类为什么会叹气”,这些匪夷所思的课题乍看令人发笑,但我认为其包含着真正的科学精神,这些“搞笑”的课题的背后体现的是研究者对于科学、对于生活的无限好奇和兴趣,好奇可以说是科学发展的源头,把他们推向科学的怀抱,而兴趣是他们维持住对科研热情的保障,况且他们不被传统的科研方向限制自己的眼光,抱着自由的思想、轻松的态度面对繁重的科研工作。自由,兴趣,热爱,勇于探究,游戏态度都在这些课题中体现。虽然只是科学的自嘲,或者诺贝尔奖的"戏说",但搞笑诺奖给予了这些人一个合适的平台,让他们尽情释放自己思想的火花。与此同时,这些课题还能在意识层面上拉近一般群众与科研的距离,让群众有一种“这种搞笑的课题我也能做”的心理,推动着他们从生活入手,自主的去发现、去探求,从而使科学精神辐射到每一个人身上,使整个社会都充满着科学的活力。

而放眼今日的中国,高校科研机构林立,政府的财政投入也不可谓不充足,却换来的是“大师不再”的叹息;也不乏“科普日”、“科普月”等全民向的活动,可收效甚微,全民科学创新精神的缺失依然是一大263作文网Www.263y.Com问题。两相对比,确实发人深省。对此,借用鲁迅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我认为,在人们未具备科学精神之前,社会要注重对科学精神“土壤”的培养。

首先应形成鼓励人们自主探索、勇于实践的风气。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被动地吸收了大量书本上前人的理论与经验,缺乏了一种自主探索的意识。人们头脑中不乏闪烁的微光,但他们没有抓住微光的勇气、动力以及将微光转化为实质的实践能力。对于学校里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参加课外实践,让他们在吸取直接经验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为将来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对于工作者,不管是实验室里科学家,还是各行各业的普通职员,都应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诉诸于实践。

其次,要用长远的眼光培养人才,不急功近利,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2000年获搞笑诺奖的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在2010年成为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奖者,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哪怕一些研究不够“严肃”,我们也应该去尊重和理解。因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国度,灵感的芽苗才会茁壮成长,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一个不急功近利、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是一切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才能形成“万众创新”的盛世。

为什么诺奖得主罗伊格劳伯愿意十年如一日的打扫搞笑诺奖结束后的会场,我想,是因为他在搞笑诺奖中看到了人们对于科学的狂热以及科学未来的生机与活力。我希望,我们中国也有一天能够人人迸发着科学的火花,为社会的建设、国家的发展注入无尽的动力。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