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研事业之“放空”-议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逐步提高。近期,社会上出现了对是否该将内心“清空”的热论。而对于当前国家发展之要——科研事业来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从科研工作本身来说,我们应拒绝成为一名“空心人”。
科研工作,乃是站在人类认知顶端,对未知进行发掘的工作。面对未知的挑战以及风险,借鉴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以及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若与规矩失联,与信仰失联,轻则会多次遭遇本能避免的阻碍,浪费了金钱与宝贵的时间;重则可能会误入歧途,当发觉时已为时已晚。就像前段时间发生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正是因为当事人贺建奎忘记规则,与信仰失联,才误入了歧途,最终触犯到了道德底线、法律红线,被世人所蔑视。
不仅如此,科研工作由于其的未知性,更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共同合作,相互弥补。“众人拾柴火焰高”,若想使科研工作的成就达到新高度,合作极为重要。而合作之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在进行科研事业时若与群体失联,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中无法自263作文网Www.263y.Com拔,不与他人互相讨论,相互提升,科研工作又何来得“快速发展”?
但是,将心“清空”就是完全不可取的吗?
其实不然。
当科研工作遇到瓶颈,亟需突破之时,我们应学会把心“清空”。
还记得在我科技创新大赛中遇见的一位参赛选手,在交流中我得知,他在进行飞行器的课题研究时,面对倾转结构极为困难的发动机安装,选择了将心“放空”。他从固有思维中跳脱出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发动机安装方法,也是因为这个新颖的设计,使他的飞行器最终得以翱翔于蓝天。
科研工作不也是如此?科研工作所谓的瓶颈期,其实就是需要突破的时刻。届时传统的方法、“套路”都无法起作用,唯有突然闪现的灵感,才是突破瓶颈的法宝。卢瑟福面对出乎所有人意料的α粒子散射图样,他灵光一现,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之后原子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想,若卢瑟福一味坚信其老师所提出的“枣糕模型”,那他将会一直被实验结果所困扰。正是放空头脑,成就了科技史上那点点闪耀的繁星。
我们生于这个巨变的时代,就应当肩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因此,我们应懂得何时联系自然,联系社会,又何时该放空头脑。学会适时兼容二者,我们定能在科研之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