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河南过年-初二作文

时间:2024-09-21 04:20: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无论来自贫瘠的农村还是繁华的都市,我们对故乡同样一往情深。

我的故乡在河南,它没有江南的山清水秀,也没有上海的时尚繁华。但我的家乡有闻名中外的少林寺,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我为家乡感到自豪!

每年春节前几天,在上海开店的爸爸妈妈,无论生意多么兴隆,都要带我和弟弟回河南老家过年。他们说,团聚比赚钱更重要。

望穿秋水的爷爷奶奶把老旧的房子打扫得一尘不染,给我们准备的被褥,早就晒得又暖又香。

老家用的是井水,冬暖夏凉,让人神清气爽。井水用水泵手工压上来,接满一盆井水需要费很大的力气,蔬菜、水果的清洗和我们的生活用水,都取自井水。用过的水就倒入水泥做的槽,流到地里去。

爷爷奶奶忙着用比脸盆还大的土锅做饭。家家户户都烧柴禾,远看炊烟袅袅。这样的田园情调,在钢筋水泥的都市就看不到。

倍感新奇的我,常抢着烧火。心急的我,总是举着沉重的长铁钳,不停地夹着木柴往灶里添,希望快点把饭菜烧熟。但技术生疏,柴火总是烧不旺,土灶冒出阵阵呛人的浓烟,整个厨房烟雾缭绕,如在云中。爷爷奶奶总是宽容一笑,只要我们每年回老家团聚,他们整天就乐呵呵的,随便我和弟弟怎么胡闹。土灶烧出的饭菜特别香。

从腊八开始,家乡就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家家户户忙着“扫尘”,因为“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是把“穷运”、“晦气”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祈求好运。

年关将近,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小食,招待从远方赶回家过年的亲人。爷爷到街上买齐各种食材,奶奶马不停蹄地蒸馒头、炸鱼和果子。他们很累,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盼了大半年,终于等来合家团聚的时刻。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乡就开始放鞭炮。一放鞭炮,在外工作、学习的大人和孩子,都要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乡团聚。传统文化,有强大的凝聚力。

很多亲友提着礼物到姥姥家拜访。有的来探望姥姥,有的和妈妈叙旧。接待好亲友后,妈妈就忙着跑到街上的超市买这买那:“我们收了263作文网Www.263y.Com别人的礼,当然也要回礼。”这样的礼尚往来,使亲情更加醇厚。

那天,妈妈要去探望舅公,走到半路却下起大雨。我建议妈妈改天再去,以后有的是时间。妈妈却坚持己见:“两位老人八十多了,非常孤单,也不知道以后能再见几面。我们回来一次很不容易。拜访长辈应该风雨无阻。”

舅公舅婆身体还挺硬朗,妈妈放心不少。老人杀了自养的又肥又大的鸡招待我们,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亲人的淳朴、好客,让我印象深刻。

每次回乡,热情的邻居就把油炸的鱼和果子送给我们品尝,虽然爷爷家也有,但这是待客的礼数。村里人见到我就热情地打招呼:“妮妮又长高了!啥时到家的?还认得我不?”远来都是客,很多村民都认识我这个从上海赶回老家过年的小姑娘。很惭愧,我每年只回乡两次,很多村民叫不上名字。

老家年夜饭当然少不了河南炖菜配手工馒头,大白菜、肉、粉条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翻腾。爸爸妈妈说,吃一口炖菜,嚼一口筋道的馒头,可解一年乡愁!亲戚们团坐在大圆桌前,边吃年夜饭边说老家的新人新事。热乎乎的家常菜,源源不断地从灶头端到桌上。姨妈总给我搛很多菜:“多吃一点,到上海就吃不到爷爷奶奶做的家乡菜了。”老家的每一顿饭,我都十分珍惜,它充满家人对我的爱。外面寒风刺骨,屋里暖意融融。

吃完年夜饭,晚辈要磕头拜年、说吉祥话,才能拿到压岁钱。

拿到红包,孩子们欢乐地放起鞭炮。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脆响。家乡的人们,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驱赶凶恶的年兽,希望新年诸事顺利。

年初六,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家,赶回上海,爸爸妈妈的花店春意融融,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带去美的享受。

“中不中?”

“中!”

“牛木牛?”

“木牛。”

在的小屋里,我想起熟悉的河南方言,感到无比亲切。

虽然我早已把上海看作第二故乡,但是贫瘠的黄土地、破旧的老屋、尘封的家谱,提醒我:我的根,在千里之外的河南。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