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我的幸福语文-搜狐博客

时间:2024-12-26 23:50: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遭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与朋友作别,因而此诗又名《与东鲁诸公》。

二.朗读诗文:

名家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单读、师生齐读。

列(裂)、怳(恍)姥、剡、渌、屐、澹、扉、訇 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三.结合注释、作者简介和背景材料,默读全诗,总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从诗题看如何理解“梦游”“留别”的关系?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2.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各部分都有了过渡性的提示语,有哪些句子?第二部分请细分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1.现实天姥(游前) 2.梦游幻境(游中) ⑴梦到剡溪 ⑵登山途中 ⑶山顶所见 ⑷醒来情况 3.抒情言志

四.再次听名家朗诵,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赏析诗文

梦前天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 “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为何提到“谢公”?

学生结合诗文分析有理即可。

登山途中所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时间——早晨。

山顶所见(洞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时间——日暝。

2.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昏暗恍惚恐怖。

山顶所见(洞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4.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梦醒情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抒情言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如此”何解?

像一场梦

2.理解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重点是辨证分析。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三.总结:

1.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

2.介绍其他观点: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