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教学设计

时间:2025-01-14 13:57:5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劝学教案

作业内容

《劝学》教学设计 ?xml:namespace>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言字词句。

2. 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

3.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学情分析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指导学生理解文意,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示范背诵。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多义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

2.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与荀子都是生活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却说人性恶。正是荀子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他才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与才干,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他的《劝学》就是谈论这个道理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名作。

二、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三、解题

问题:题目“劝学”,应怎么理解?

明确:“劝”的繁体字是“勸”,《说文解字》中“勸,勉也。从力雚聲”,是一个形声字,在古代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都有给人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劝诫”,词义已经转移。所以,“劝学”应理解为: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研习课文,深入感知

1、学生试译第一自然段,划出自己不能理解和翻译的难句词。

2、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教师点评

3、分析难词难句

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⑵青,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冰,水为之,而寒于③水。

其一,三个介词“于”的用法差异。第①处“于”相当于“从”,表示处所,而第②③处两个“于”用法一致,表示比较。其二,两个“而”用法相似,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此外,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出自这里,只是现代汉语中人们常用来形容“徒弟或后辈胜过了师父或前辈”,意义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三,“取之于蓝,青于蓝,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式(介宾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于蓝青,于水寒”。

(3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 )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①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②行无过矣。

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具; 今义:指黄金。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提问:“参省”该如何理解?按书下注释为:检验,反省。 “就”解释为“动词,接近,靠近”, “砺”是名词,“磨刀石”之意,与“砥”相似。现代汉语中有“坦荡如砥”一词,而“砥砺”则成为动词,义同“磨炼”。

“博学”是古今异义。“博学”在此是“广泛地学习”之意,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现代汉语中的“博学”是一个形容词,用以形容人知识面宽广。 “知”通“智”,译为“智慧”;是“智”的古字。“乎”相当于“于”,同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还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4、小结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六、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诵读、默写第一小节

二、齐读二、三小结

三、学生参照文下注释,结合手中的工具书,自译第二个自然段

四、研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后面“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中的“而”用法类似。

2.顺风而①呼,声非加疾也,而②闻者彰。

“加”,不是动词,不能译为“增加”,此处是副词,相当于“更”,故而现代汉语中有“更加”一词。今天现代汉语中许多联合式合成词都是由古汉语中同义复用演化而来,比如“快乐”“欣喜”“穷困”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以此来推断这些词语在古汉语中的本来意思,此处“加”释为“更”即为一例。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读j iǎ,是“借”“借助”的意思,我们常说的“假借”“通假”都使用这个义项。

“水”是典型的名词用作动词“游泳”;“能水”在这里便是“擅长游泳”的意思。注意:“能”,同学们千万不能解释为“能够”。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译为“……的人”。

“致”,按文下注释是“到达”的意思。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小结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五、研习课文第三段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有关“焉”的用法应作为本堂课小结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焉”有这样几种用法:

A.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B.疑问副词“怎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C.代词,相当于“之”,如“时而献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结构助词,往往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如“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E.语气助词(用得最普遍的),可以表示陈述语气,可以表示感叹语气,如“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F.兼词,也就是合音词,它并非是语法学上所讲的某个词类,而是指其语法作用相当于某两个词合在一起的效果(除了“焉”外,“诸”是另一个典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于之”,《师说》)而“且焉置土石”中的“焉”也有人认为是兼词,相当于“于何”,替换后为“且于何置土石”,亦通。

其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有几个词语需注意,句中“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善”即“善行”,“德”即为“美好的品德”,“神明”就是“智慧”,“圣心”指“高尚的思想”。 “而”在这里为表示顺接的连词。相当于“就”、“于是”。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①舍之,朽木不折;锲而②不舍,金石可镂。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典型的定语后置现象,“之”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在这两个小分句中,中心语是“爪牙”和“筋骨”,而修饰性定语“利”和“强”都后置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是两个省略式的判断句。“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

“寄托”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这里是“容身、安置”之意。 而现代汉语中“托付”常指“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5、小结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累、恒心、专一

六、主要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