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时间:2024-11-10 12:26: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劝学教案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整理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带领学生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写作特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1.学习从三个角度对比论述中心的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二)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作者介绍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朗读课文,完成字词句理解

(四)讲授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3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五、课堂小结

《劝学》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语句整散结合,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本文脉络清晰,论证方法具有借鉴意义,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提醒大家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文眼,定好教眼。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推荐阅读:



2019年福建教师招考语文学科更多相关文章

2019年福建教师招考语文学科教材教法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