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核心内容,就这两个字!

时间:2024-12-27 17:07:1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观自在菩萨为了开示舍利子,而在定中为舍利子所讲的法。《心经》的内容很玄奥,因为它属于般若智慧方面的内容,对人的智慧以及悟性要求都非常高。一般人想要看懂它,并不容易。

从类别来说,般若部经的内容基本上是以不同的论述来开启人的智慧。并让人在实际修行中,去运用自己的这些智慧。这和持戒修行就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持戒修行,通常是在世间游历。比如佛陀的弟子大迦叶,一直都遵循着苦行的修行方式。甚至到年老了,佛陀劝他不必进行这种苦行,但是被大迦叶拒绝了。其中蕴含的深意,一个是大迦叶习惯了这种苦行;再一个就是他对于佛陀所讲的般若,所理解的程度并不是很深。

因为大迦叶一直都在持戒苦行,佛陀虽然在各处不停地说法,在这期间,大迦叶只是偶尔回到佛陀身边。正因为他选择的是苦行,所以他对如何苦行,以及苦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最关心的。根据这个习惯,他对般若智慧方面的内容,应该是不太感兴趣的。

我们看,即使后来佛陀传给他衣钵,也只是说“教外别传”,甚至也只是“心传心”,并没有说他是“无上的智慧”(即般若)的传人。

如来

所谓的般若,最基础的意思就是无上的智慧。但是里面还存在着各种变通,甚至还包括无为,也就是什么智慧都不运用。但是说穿了,还是智慧的意思。

那么,《心经》中所说的智慧,具体指的什么呢?关于这一点,《心经》的原文中并没有直接说明。不过我们从它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可以一窥究竟。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心经》中的这句话: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佛陀的各处以及各个时期的讲法中,反复提到事物的构成本质。这是外在的物质存在的因素。除了外在,还有一种由心而生的事物的变化方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里的心,就包括上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佛陀将这五种东西,称之为五蕴。人的一切感觉感受,都来源于五蕴。

手抄《金刚经》

佛陀认为,五蕴是构成人的主因,并主宰着整个人。一个人有了五蕴,就有了各种苦,如果没有了五蕴,就真正地得到了解脱,成了大自在。或者从另外一方面说,没有五蕴,也构成不了这个人。

这一句话,就将事物的缘起说透了。同时,也指出了如何“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是要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关于这一点,《金刚经》中也有相关阐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寻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就是说,如果采用五蕴的方式去行道,就是“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心经》和《金刚经》的区别就在这里。《心经》直接就是肯定采用脱离五蕴的方法就会远离颠倒梦想。而《金刚经》则是以否定的方式来肯定采用五蕴的方法,就无法做到远离颠倒梦想。它们所要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为了说明五蕴在人的修行过程中,所起到的绝对性作用。

莲花观音菩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空”字。所以,在《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就“照见五蕴皆空”。除了空之外,《心经》中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字。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句话: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佛陀在他一生的讲法中,反复提到一个事情,那就是“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也提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为什么皆可成佛呢?因为一切众生都具备成佛所需要的条件。

很多人也许会问:成佛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要经历无数劫吃苦?要累积无量功德?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去修行?这些也对,但是也不对。成佛真正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他要有如来自性。如果缺少这个东西,他就没办法去破除我执,破除外在的障碍。

庄严、圣洁

这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具备如来自性的一种体现。这一点,正是成佛的一种标准。所以,我们看到经文中又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文字的表面看,“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一种明心见性的状态。在《金刚经》中,对这种状态也有诠释:“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只是在《金刚经》中,直接就指出了这种状态,是如来所具备的。在《心经》中,就省略了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

因为《心经》的这句话更清楚的让人明白:你五蕴所带来的智慧,根本就不存在;你五蕴带来的得到,也根本就不存在。它们都会发生变化。而人的如来自性,才是真正不变的根本。修到这一步,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真空妙有”。真空的是五蕴带来的一切,有的仅仅是如来自性。

五蕴皆空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所要表达的,其实也就是一个字,这个就是一个“无”字。这里的无,指的的是五蕴带来的智慧,五蕴带来的因缘,五蕴带来的一切,都没有了。达到这个状态,就真正地证得了人的如来自性。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

虽说这里的般若智慧让人知道了如何才能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过那也只是从道理上去讲。真正要达到这个地步,还需要这个人真实地做到破除五蕴给自己带来的各种烦恼,才能清净开悟成佛。前面提到的大迦叶,虽然不明白这一点,但是却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佛陀才将佛教的衣钵传给了大迦叶。

一个“空”,一个“无”,这两个字,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核心内容。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内涵,才算是真正明白了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要表达的意思。

本文由百家号/水往云来原创并独家发布。以上内容,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