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自传体散文《童言无忌》|亲情之暖与伤

时间:2025-01-14 05:40:5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童言无忌张爱玲

《童言无忌》是张爱玲仅有的三篇自传体散文之一,这篇散文汲取当时英国小品文的轻松随便、诙谐风趣的特点,大胆创新,将散文的“散”这一灵活自由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全文分为“钱”“穿”“吃”“上大人”“弟弟”五部分,每一部分长短不一,谈“钱”和谈“穿”篇幅长,而“上大人”部分只有几行。

张爱玲用她建构的“流言体”写她的童年和少年往事,无忌的叙事,轻灵的议论,使得行文顾盼生姿。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一个悟性高,艺术感觉敏锐的作者独特的气质,而我在这种从容无羁,天马行空的文字中读出张爱玲童年生活中亲情带给她的暖和伤。

①父亲、姨太太和继母

张爱玲的这篇散文中写到父亲,有直接写的,也有写父亲的女人们的对作者的影响。“穿”的部分,写了父亲娶的一个年纪比他大的姨太太为了讨好张爱玲为她做“顶时髦的雪青丝绒的短袄长裙”;写继母只把自己穿剩的衣服给“我”穿,那是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让“我”的中学生活很不愉快。

直接写到父亲的地方有两个情节——我和父亲要学费和弟弟挨打。

“我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怎样向父亲要钱去付钢琴教师的薪水。我立在烟铺跟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

这是文章中“钱”的部分很短的几句话,张爱玲只是简单的叙述,没有更多的渲染,但读者可以读出来,父亲在“烟铺”抽着大烟,却久久不承诺给女儿钢琴费,在烟雾缭绕中,久久等待的细节恐怕是张爱玲终身难忘的。

在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去向姑妈借钱,听着姑妈的唠叨,“原是浓浓的堆上一脸笑,这时候那笑便冻在嘴唇上”,遭遇了冷遇,一个人站在姑妈的院子外:

薇龙一个人在太阳里立着,发了一会呆,腮颊晒得火烫;滚下来的两行珠泪,更觉得冰凉的,直凉进心窝里去,抬起手背来揩了一揩,一步懒似一步的走进回廊,在客室里坐下。

没有生活,很难写出这样生动的文字。父亲早年的荒唐和缺乏责任感给张爱玲一生都留下阴影,她很多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都有父亲的影子;而很多女主人公的心理都有张爱玲生活的投射。

还有一个情节是父亲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给了弟弟一个嘴巴子。我哭了,继母说:又不是打你,你哭什么!

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的掣动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1995年孤居上海,张爱玲晚景凄凉的弟弟张子静听到姐姐去世的消息,呆坐半天,找出《流言》里的《童言无忌》再读“弟弟”,眼泪终于忍不住地汩汩而下。

父亲带给张爱玲的伤多于暖。

②弟弟

文章专门有一个章节写“弟弟”,弟弟清秀的长相,可爱的行为,与弟弟一起的游戏……字里行间都是爱与温情。

然而后来父母离异后,张爱玲被母亲接走读书,弟弟因为是男孩留在张家。姐弟俩再相见时,弟弟已经长得高而瘦,并且成为大家嘴里的问题孩子。

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

这是一种怒其不争的表现吧。及至父亲因为一件小事打了弟弟一巴掌,而弟弟若无其事吃饭、踢球,张爱玲可能才意识到弟弟处境的艰难,所以她“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书里说:“父母生我们姊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姊姊待我,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柢是永世不能改变的。”

弟弟带给张爱玲的暖大于伤。

③母亲

张爱玲在文章中写母亲是零零碎碎的,她“美丽而敏感”,她“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的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她爱做衣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

张爱玲母亲清高和追求男女平等思想使得她无法忍受丈夫的遗少做派,于是她在“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回来了又走了,最后还是选择了和丈夫离婚。

后来张爱玲去找母亲,母亲送她读书。再后来中学毕业后她就跟着母亲过。母亲提出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读书了,用学费来装扮自己;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装上。

因为早年没有母亲的陪伴,所以张爱玲与母亲有距离感。她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母亲,在她的眼里母亲是辽远而神秘的。出门穿过马路的时候,母亲偶尔拉住她的手,她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

后来,在生活的窘境中,张爱玲说:“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母亲带给张爱玲的情感是复杂的,有温暖,有伤痛,有距离和隔阂,有爱和眷恋。

张爱玲散文《童言无忌》是私语化的,这种私语化方式“既是对20世纪30年代文坛以何其芳《画梦录》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传统的承袭,也是她始终居于时代的边缘位置的个人的独特体现”(《张爱玲散文的审美特征》)。

张爱玲用这种语体为我们展示了她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琐碎的生活,为读者打开了一条走进她那扑朔迷离的内心世界的通道。文中所洋溢着人情味的文字,记录的不仅仅是童年本身,还有对俗世生活的体验。

张爱玲在创作谈《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浓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他将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读《童言无忌》,在散落的语言中,我读出了亲情给张爱玲带来的暖与伤,而那种“伤”扩散开来,成为她小说苍凉的底色。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