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两千年前的最强书单

时间:2024-12-27 18:42:2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汉书艺文志

班固在撰写《汉书》的时候,华夏古籍至少已经经历了两次浩劫。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另一次是新莽末年的兵火战乱。

距今约两千年之时,东汉王朝建立,社会环境重归安定,如《汉书》这样的大型史书获得修撰的客观条件。在进行到《艺文志》之时,班固详列自古至今(东汉)的书目,计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可以肯定的是,这份书单中的典籍,在班固的时代,大部分应该是还可以看到的,是历经两次浩劫之后,孑遗的幸运儿。

然而《艺文志》之后,因为战乱等原因,更多的焚毁、更多的破坏接踵而至,如董卓迁京、永嘉之乱、侯景之乱等。

这就导致,班固能看到的、并且收录进《艺文志》里的书籍,到现代已多散佚。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艺文志》这份书单里罗列的书目和极为简单的介绍,来过一过眼瘾了。

终究还是得感谢班固,让我们知道,不同功能的、以不同目的撰写的书卷,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字世界里,都的确存在过。

其中的一些,仅看名字的话,也是很值得说道一番的。

比如《周书》。从“周书”这个书名,我们大约能看出《汉书》书名的来历。《周书》计七十一篇,内容是周朝的历史。既然记录周朝历史的书叫《周书》,那么记录西汉历史的断代史书取名叫《汉书》,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这部古籍现代人当然已经看不到。“二十四史”中有《周书》,所记载的是南北朝北周的史事。

《诗经》现存三百零五篇。《艺文志》有分析它能躲过是秦朝焚书的原因,是它可以通过记忆和口口相传来扩散,而不单单依靠帛、简来流传。

实际上,留传至今的很多大部头史诗,如《格萨尔王传》,其留存的手段也是通过一代代口口相传的。

《诗经》也好,那些古老的史诗也好,能历经焚毁之灾,或者漫长岁月的侵蚀,艰难生存至今,这足见其本身的魅力。毕竟对于文艺作品而言,生命力正是来自于魅力。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从书名来看,似乎是一部风水之书。《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会失传,讲阳世建筑风水学问的《明堂阴阳》也未能留传下来。不过这书名倒可以给现代的影视、小说创作者以创作、想象的空间。

大家所熟知的“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之后,《汉书·艺文志》又列出《邹氏传》、《夹氏传》,如果能留存下来的话,它们有可能成为“春秋第四传”、“春秋第五传”。可惜没有。

陆贾所著《楚汉春秋》,大率是记载秦末汉初七八年间的史事,记事线索无疑便是楚汉争霸。此书当下当然也已难窥全貌。不过目前已知,司马迁撰《史记》,写到楚汉相争这段时期时,常采用《楚汉春秋》里的内容。由《楚汉春秋》到《史记》再到《汉书》,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传承。

同行不一定是冤家。《汉书·艺文志》里也提到了前辈同行《史记》。

不过《汉书》里,《史记》正式的名字是《太史公》。

原本一百三十篇的《太史公》(《史记》),在班固生活的年代,已经有十篇只剩下目录,而缺失了文字内容。

西汉末年一个叫冯商的人续写了七篇。但很遗憾,这七篇续书到现在也已经看不到了。

《艺文志》将《伊尹》、《太公》列入“儒家者流”。伊尹是商汤时的宰相,“太公”自然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姜太公。不过既然是“儒家者流”,就表示,《伊尹》很可能是后世学者伪托之作,并非是什么贤相亲自下场撰写的作品。

《艺文志》提到《吴孙子兵法》,应该就是今日通行的《孙子兵法》。不过今日的《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艺文志》却列有八十二篇,另有图九卷。这样看,《孙子兵法》的散佚情况有点严重。

当然,也有可能今本的十三篇是核心内容,八十二篇是后人补录或者假托。

与《吴孙子兵法》对应的是《齐孙子兵法》。“齐孙子”即大家熟悉的孙膑。《艺文志》载《齐孙子兵法》有八十九篇,而在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能确定是《孙膑兵法》的,是十五篇——散佚情况也很严重。

《艺文志》兵法类书目中,还有一篇《项王》、三篇《韩信》。因项羽、韩信与班固年代较近,所以两书伪托的可能性较小。两大军神,一为大汉劲敌、一为大汉叛逆,竟能有作品传世,想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艺文志》中所列的讲述杀敌之技的“武林秘籍”亦为数不少,如《李将军射法》、《剑道》、《手搏》等。

在洋洋洒洒很多医书之后,《艺文志》书单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房中术”。从书名来看,多数都假托“黄帝”之名,如《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

《艺文志》在《汉书》之中,属于文字较多、篇幅较长的篇章。内中不似本纪、列传那样有一定的故事性,但单看里面所列出的那些书名,亦会给人很多遐想。不可不读。

更重要的是,本卷卷首所引的来自汉武帝的叹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作为一种主要情绪,贯穿《艺文志》始终。这种情绪,关照于文化的留存与消亡的大命题,放在今日,亦值得令人共情、深思。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