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最后一课》是颠倒黑白吗?

时间:2024-09-22 23:34: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最后一课 都德

以下不少来源于外文资料

1、阿尔萨斯—洛林 这一说法不太准确,洛林是传统法语区,普法割让的是洛林地区的摩泽尔省。

2、阿尔萨斯人说的是阿尔萨斯语,一种德语系方言,其他地区的德国人也不一定能懂。这个地区并入法国后大多数居民还是说的自己的语言,但不反感学习法语,因为在那个时期法语还是比较强势和实用的。大革命后的强制法语政策其实在好长一段时间内也没认真执行过,19世纪这个地方仍然通行当地语言,但现在基本都是说法语。

3、法国的确给予了阿尔萨斯一些好的政策。普法战争时期,这个地方更偏向自由主义,拿破仑三世的统治让不少人够受了,难道他们会去选择另一个德国皇帝统治自己而不是选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4、阿尔萨斯人在大革命时期形成了对法国的认同感,而德意志民族主义高涨的时期,阿尔萨斯人错过了。

5、阿尔萨斯人不反感德国人,但思维上和德国人已有所区别,情感上更难帮助德国人打法国人。所以许多当地年轻人逃脱德国征兵,加入法国外籍军团,甚至在一战帮助法军。德国军人知道他们靠不住,不给军队里仅存的阿尔萨斯人升职,给他们比较差的待遇,甚至送去镇守德国东线疆土。

6、阿尔萨斯人很长时间内都是德国境内的“二等公民”,受到歧视与不公平对待。也正是在其并入德国的四十多年内,他们与德国人的矛盾激化了。从大革命时期遭受烧杀抢掠而马赛曲诞生于斯特拉斯堡,到1870年这座城市被德国人野蛮轰炸,再到扎本事件…数不清的事情让阿尔萨斯人与德国人到最后完全走上了对立面。德国人也做过一些妥协,但发现妥协后阿尔萨斯的法国文化反而更加复兴,法国因素上涨,这让德国无法忍受。到后面德国人甚至说 “让他们恨我们吧,只要惧怕我们就行。”

以下这几点中文资料比较少,特别是7、8 似乎一些人不知道:

7、尽管普鲁士在十九世纪中叶前期便开始策划兼并阿尔萨斯,但很多德国人对这个地方没有感情,甚至怀有警惕。普法战后,不少德国人反对兼并,其中有不少贵族、资产阶级、工商界人士。普鲁士有想将其变为它的一个省,巴伐利亚也有所欲求,这遭到德国许多地方的不满。所以,不单单是阿尔萨斯人不想并入德国,这是一个双方不情愿的结合!

8、阿尔萨斯地区工业繁荣,不少德国工厂主恐惧与之竞争,特别是棉花工业。阿尔萨斯的内河港口甚至让一些德国的河港的吞吐量受到威胁。不少德国人为反对兼并阿尔萨斯发声后,德国宰相居然有打算把阿尔萨斯的工业区送给瑞士!这波操作够骚。

9、阿尔萨斯地区融入德国经济体制困难,德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阻碍他们融入。工厂主失去了法国市场和保护主义关税,也不了解德国的经济体制,以至于许多工厂主将器械运回法国。

10、德国人为同化阿尔萨斯人出台了不少政策,其中一个耀眼的便是建立全新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一个为德意志人而办大学。然而这个大学对当地人缺少吸引力,在读的不少是德国人。与此同时许多德国大学抱怨其抢走了优秀的生源,后来德国政府给这个大学的拨款越来越少了。

11、据统计,1871年后,有大概46万阿尔萨斯人离开家乡,但截止到1910年,有大概29万德国人来到了阿尔萨斯-摩泽尔。德国行政官员与民众来到这个地区后,居然不少人反而被当地人同化,接受了法国文化(最起码他们的同化任务失败了)。

12、俾斯麦说过一句话“德皇的权力在妇女的客厅里是失效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阿尔萨斯平民与德国人通婚的不少,但据观察如果他们后代的母亲是阿尔萨斯人,那么这个后代便会深深地烙印上阿尔萨斯的痕迹,甚至走上反德的道路。如果母亲的这个角色是丹麦人、波兰人也是如此。当代的德国人说“阿尔萨斯的女性拥有法国的灵魂,对德国以及德国的文化缺少感情”

穿三色服的资产阶级妇女

13、《最后一课》的某些情节似乎确实有道理,在阿尔萨斯最先被占领的十年内,德国的语言政策是执行比较严格的,但后来逐渐放开了法语的学习。德国皇后曾去过梅茨附近的一所学校,让女孩们许一个愿并许诺将其实现,其中一个女孩说“我们希望能学法语。”皇后觉得很正常。

(错误可以指出,有空更新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