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远行》:人生苦短,时过境迁

时间:2025-01-09 14:39:3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生的远行

《一生的远行》

01

周末,读了《一生的远行》,这是继《旅行使我们谦虚》后,又一本关于人在旅途的书籍。

《一生的远行》,作者季羡林。东方学大师、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季老师集各种大家于一身,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是我初见季先生,发现老师的写作风格朴实无华,每个字都是斟酌过的简单诚挚,有着强大的力量。他说:一个作家,就是该真,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游记,也可以说是一本日记,记述了季老师游历异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读完之后,心中充盈着一种对智者的尊敬和学者的崇拜之情。今后我会读更多季老师的书,我想,这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尊崇。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远行的。有我们期望的,也有我们不期望的,终究还是去走了。有一次性的,也有多次性的,反正最后都成为过去的人生经历。人生的轨迹不可逆,脚步只能向前,过去的就再也回不去了。于是,这些旅行和经历就显得格外珍贵。

02

季老师远行的开始,是他写到的母亲离世后,他独自上路去德国。带着母亲对儿子的挂牵,以及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就这样在激动和忐忑中离开了故人、故乡和故国。

读《一生的远行》,脑海中总不由得浮现出孟郊《游子吟》的画面——“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一件和母亲有关的远行的事情。小学毕业后,去镇上的初中住读,母亲背着我们简单收拾过的家什,送我走完乡间小道。确切来说,这不算远行,因为到镇上只需要二十几分钟,但母亲执意让我坐车。

对于农村来说,这点距离是不应该坐车的,而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也不容许这么娇弱,但我还是被母亲送上了车。等车的间隙,母亲说了很多话,可我记不太清楚了,我只知道她的意思是照顾好自己。其实,我从幼儿园就开始自己报名、上下学、操持学业,对我来说,母亲的担忧是多余的。

母亲推我上车,把钱递给售票员,郑重地交代了什么,然而售票员并不理会,顾自关上车门。透过车窗,母亲还在原地一动不动,动作不算优雅。那是2008年大干旱的流火九月,好像她并不是送别,而是在迎接我,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意思。那个画面课本中出现过很多次,那一刻我开始思考:天下的母亲是不是一个样?

直到车拐进弯道,我才看不见她了。过了很久我才知道,母亲的局促,不过是因为那放手瞬间的喜悦,和更多的不舍,以及放手后内心的空空落落。

但有些错误和傻只有年轻的时候才会去犯,而有些关心和挂念只有活到一定年纪才能理解和感恩。

03

我们人生真正的远行都是和父母有关的。

多年之后大学毕业,我写下这样的文字:天下的母亲并不是一个样,一样的只是天下的母爱。等我明白过来时,母亲已卧病在床。

上大学时,个中原因很少回家。母亲生病后的一年里回家的次数比四年还要多,但那时候才知道有些东西补不回来,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前悔容易后悔难。

每次回家,母亲的话特别多,而每次离开,她就变得不喜欢说话了。有一次,直到我背上行囊要走时,她才说一句:放假又回来啊。上学时,我每次说不回家,她都很快答应,从没有提过这个要求。

再后来,那成了母亲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现在想想,痛彻心扉,后悔没有好好作答。那时候的她多么的卑微,多么的需要人陪。

过了这么多年的一天晚上,我终于也有了母亲初次送别我时的那种局促。我握着她的手怎么也不想放开,因为我知道放开之后没有喜悦,只有不舍和内心的空空落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脆弱到只想有个人陪,只想要你在身边。那次回家待得时间最长,但很快我又起身远行,而母亲已落叶归根。原来,我并没有比母亲坚强很多。

有些道理早已烂熟于心,但参透其中的意义却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功夫。母亲走了之后,我才知道很多时候,陪伴比金钱来得更走心。

母亲走了快一年了,起初夜夜不能成寐。慢慢地,思念和牵挂和晨光、百灵鸟一起苏醒过来。

04

季老师谦逊至极,他说自己:年虽老迈,但见识浅短,于是他很珍惜每次的远行。毕淑敏老师也说:人天生需要旅行,生为夏虫,不是我们的过错。

季羡林先生

为了不成为井蛙,勇敢地上路吧。只不过一定要学会,多停下来,多回头看一看,是不是有个人还站在原地,等你,还对你说,放假又回来呀。

很多远行,都不是一瞬,而是一生。人生苦短,时过境迁,转眼便是一生一世,转身便是阴阳两隔。

有些记忆,犹如嗜血的蚂蟥,此生伴我们一生远行,转战天下。

简书首发链接-三无-敬请关注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