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咸菜慈菇汤》阅读练习及答案--免费语文教学资料

时间:2024-11-10 15:39:3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咸菜茨菇汤阅读答案





咸菜慈菇汤 汪曾祺 ①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②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③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以比拟。 ④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⑤咸菜汤里有时加了慈菇片,那就是咸菜慈菇汤。或者叫慈菇咸菜汤,都可以。 ⑥我小时候对慈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20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慈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慈菇,而且是不去吃慈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⑦我十几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慈菇,并不想。 ⑧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慈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慈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慈菇、土豆。 ⑨因为久违,我对慈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慈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慈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⑩北方人不识慈菇,我买慈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慈菇。”――“慈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⑾北京的慈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⑿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菇汤。 ⒀我想念家乡的雪。 15、本文多次写到咸菜慈菇汤,同时借助咸菜慈菇汤写出了“我”对咸菜慈菇汤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是: ―― 离家多年并不想 ―― 16、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所蕴涵的意思。(4分) (1)这东西有一种苦味。(2分) (2)沈先生吃了两片慈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2分)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6段在结构上为下文怀念咸菜慈菇汤做铺垫,内容上写出自己对慈菇没有好感的原因。 B、把慈菇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作比较,说明了慈菇高贵。 C、文章第2段画线句子,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家乡的一种生活习俗,下文思念家乡埋伏笔,更为情感的发展做铺垫。 D、这一碗简单的咸菜慈菇汤,承载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18、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说说咸菜慈菇汤和下雪天与家乡有什么关系? 答案: 15、(4分)(小时候没有好感) (在北京想念咸菜慈菇汤) 16、(4分) “苦”:一方面指慈菇使人产生的味觉上的苦味,一方面指代家乡闹大水、粮食缺乏,大量吃慈菇的艰难日子。 “格”:一方面指味道好,一方面指格调、内涵。 17、( B ) 不是为了说明慈菇高贵 18、(4分)慈菇在作者心里代表家乡,代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到下雪天,因为在家乡咸菜慈菇汤在下雪天喝,这是家乡独有的风俗、乡土、乡情、乡物,所以最后作者也大声喊出我想念家乡的雪。下雪天的咸菜慈菇汤,承载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是一种乡情。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