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4 13:56: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书愤教案

《书愤》教学设计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学习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 1 、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2 、体会陆诗 “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 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学过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真挚!今天我们就走进陆游,研读一下《书愤》,体会诗人这种郁愤的爱国情怀。

二 ·预习检测

1、陆游(1125-1210),字 务观 ,自号 放翁 。 南 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人一生 “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地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作品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著名作品有诗歌《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关山月》;词作《诉衷情》、《钗头凤》

2、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偏暗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和排斥,多次被罢官。

《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写于此时。

陆游一声 “寄意恢复”但此志始终未能如愿。

三、题解

书:书写;

书愤:就是抒发胸中的郁愤之情。

愤:愤懑,悲愤;

那么,作者内心有哪些愤懑?我们现在就走进诗文,体味情感。

四、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 聆听朗诵,找准字音

2、 集体朗诵,把握节奏

3、 再次朗读,体味情感

诵读指导: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五、研读诗歌

1、思考讨论,诗题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里“书”写了哪些事情?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艰”,艰难,道出了辛酸和坎坷,浓缩了作者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整句话的意思是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我满满的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丧失地。

首联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里追述 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光。“楼船”,高大的战船。“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这两句形象的描绘除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画面开阔、壮丽。

颔联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

“空”徒劳的,白白的。翻译就是,可惜我曾经以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颈联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 “北定中原,收复汉室”的决心,他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尾联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我们在这一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要如何做到知人论世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取讯息呢?

明确:以意逆志:指的是用自己想法去揣度别人心思,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诗歌。

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环境与时代。

我们结合诗歌,可以从这些方面获取信息:看诗题、看背景(论世)、看注释、看诗人(知人)。从这四个方面考虑,我们再揣测作者作品的意图和中心思想,即 “以意逆志”。

总而言之,我们在鉴赏一首诗的时候,正确的鉴赏顺序应该是,先从这四个方面理解诗歌,即 “知人论世”,在揣测作者意图,即“以意逆志”。

3、我们运用刚才老师介绍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因何事而忧愤?

(1) 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丧、被迫迁都。

(2) 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 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六、表现手法

( 1)情感复杂,起伏跌宕。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发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情感,首联在积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慷慨奋发,颈联沉痛伤感,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

(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和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同安对比。

( 3)用典明治,抒发情怀。这首诗在颈联尾联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

七、拓展研究

比较《书愤》和《蜀相》两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作品风格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相同点:

1、 背景:《书愤》和《属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 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

1、情感:《蜀相》着重写诸葛亮的“天下计”和“老臣心”,表达对诸葛亮的追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着重表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对比,白描。

3、作品风格:杜甫是沉郁顿挫;陆游是沉郁豪壮。

八、课堂小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 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的精华的灵魂。这首《书愤》抒发了陆游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清末梁启超说“更古男儿一放翁”。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查阅资料,找找陆游的这类作品,想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并相互交流。

十、板书设计

首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丧

颔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愤 朝政:求和偏安、政治黑暗

颈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