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读后感

时间:2025-01-14 22:25:1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再别康桥读后感

时间:2012/2/13 | 作者:佚名

志摩的潇洒

志摩的诗很难说是最好的诗,但是绝对是最空灵潇洒的一类诗。字里行间,都有一个欣喜的诗魂在歌唱。《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首诗。

这种潇洒的体现,就在于作者的情绪随意而流,随文而至。志摩的诗很善于使用联想,这种联想又是建立在文字间的关联上,因此不至于显得涣散。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三句均用“轻轻地”串联。而“西天的云彩”则与第二段“金柳”、“夕阳”暗中呼应,文气贯通。第三段的“招摇”又与第二段末的“荡漾”相为照应, “青若”与“水草”照应,“柔波”与“清泉”、“天上虹”与“彩虹”、“彩虹似的梦”与“寻梦”、“一船星辉”与“梦”与“星辉斑斓”、“放歌”与“不能放歌”、“悄悄”与“沉默”,最后一段的“悄悄”与倒数第二段的“悄悄”及开头的“轻轻”,整个地构成了全诗相关相联、意识流漫涌跳动的体系。志摩的诗就是这样,在语义重叠重复的结构美中,完成了诗的音韵美与意象美。

虽然,这些重叠重复并不足以完全解释志摩诗的潇洒。所谓潇洒,自然要不受拘束。志摩的潇洒还在于这些意象在诗节间完成的跳动,以及主体的审美情感与客体间不露痕迹的亦分亦合在这些分合跳跃中,诗人完成了自我抒情形象的塑造:一个无牵无挂、挥着衣袖离开的背影,一个在夕阳柔波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寻梦人,一个在星光下放歌、又为离别感伤的多情歌手。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有如李白,而无其不得志的抑郁;有如袁中郎,而无其狂猖;有如兰波,而无其愤世嫉俗。志摩的空灵潇洒,像未受站污的孩子似的,有着孩子一般的“彩虹似的梦”。他甚至不同于顾城,顾城是拉起自己心的帘幕逃避污浊现实,而在志摩的心里,不存在污浊。顾城拒绝成熟,而志摩永远年轻。

1931年,志摩死于飞机失事,年仅35岁。这些孩子般的诗人们总是死得不俗:兰波是病死的,顾城是杀了人又自杀的,海子是卧轨的。他们中间,只有志摩是死在天上,死在上帝的怀中,死在白云和小鸟的故乡。他就是死,也要死得潇洒。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