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doc

时间:2024-11-10 16:58: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胡同文化教案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公开课教案 课题 《胡同文化》 科目 语文 授课 教师 陈燕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情感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品味作者情感的能力。 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能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用对话、朗读的形式展示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 难点 通过语言的诵读、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 使用教具 使用Powerpoint课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皆是土生土长的马鞍山本地人,出生在江南的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去过北京,对于本文这篇充满浓郁京腔的文章,无论是语言的品味还是在情感的把握上皆存在着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如果有机会到北京旅游,你们最想去哪?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北京那不起眼的胡同去,有人说,没去过北京的胡同,算不上真正的了解北京,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汪曾祺去了解地地道道的北京文化——胡同文化。 1.播放音乐,欣赏图片,创设情境 2.教师提问,点明主题 学生思考、回答 二、阅读课题,了解文体 师解题:汪先生的这篇《胡同文化》是篇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 2.从标题中看出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三、简介作者,了解作者 1.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我所了解的汪曾祺” 2.教师补充: 他的散文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1.点评学生预习成果 2.补充完善并强调作家文学常识的重要知识点 3.启发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风格 1.课前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整理作家汪曾祺的相关文学常识 2.当堂展示预习成果 四、读胡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进入课文 了解文化,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 走进胡同 请学生阅读1-4自然段,分析“胡同的特点” 。 (提示)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名源多、量多、静等。 3.指导学生阅读第5—9自然段,探究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又安静的胡同里居民的习惯和精神状态,即胡同对胡同居民的影响,即胡同文化的内涵 。 让学生通过朗读,走进胡同,通过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说说胡同的特点 学生划出能揭示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用抓中心句,关键词等学习方法来梳理思路、概括要义。 五、品文化(再读课文,研读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通过掌握学习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连的生活现象)总结出“精神的胡同”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采用发现、引导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加以品读。 (1)讨论:胡同建筑特点、地域特点与文化的关系。 提示:建筑特点决定了其文化特点。胡同安静闭塞,使人思想保守,方正又影响到思想意识,且长期处在政治统治和政治风暴中心,正统思想严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2)朗读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思考:这句话表现作者怎样情感?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1.引导学生总结胡同的特色 2.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感悟作者情感 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断 2.朗读课文,感悟胡同文化特色和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六、总结拓展 1.总结: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没落,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明天去北京,你肯定会感受到一种新的文化气息。所以带着你与作者的共鸣和胡同再见吧。 2.拓展: 教师引导: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文化”,同学们也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假如你是一名正在接待外国游客的导游,你想介绍什么样的文化给他们呢? 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我喜欢的文化。 教师总结课文 启发学生了解更多文化的兴趣,体会不同文化的内涵 学生思考、感悟身边的文化 作业 布置 用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城市,写一篇《我眼中的城市文化》,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正 安土重迁 名源多 封闭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