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教案

时间:2024-11-15 10:59:2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赤壁赋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阐述:

《赤壁赋》是新课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板块“感悟自然”中的第一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感悟自然”这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因此,《赤壁赋》这篇文章,在教学中确立的目标是:1、知识目标: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如“而”、“乎”、“其”、“且”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培养学生文本感知、概括、鉴赏评价能力和审美体验、表达能力。3、德育目标:热爱自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的阐述: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而针对这篇课文应具体落实到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

三.教学方式的阐述:

鉴赏要从具体文字、形象入手,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联想与体验,以期能与作者发生共鸣,得到审美愉悦和智慧的启迪。在课程改革中落实新课程目标,首要的任务是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郭沫若老先生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重朗诵和文本研读的结合,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本篇课文课时安排为两课时,需要准备的教具是PPT课件。

四.教学思路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我采取的是“板块式”的思路。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个板块进行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步骤的板块,避免繁杂无序,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可以有一种看得见,想得到的清晰感。根据本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为三大板块:疏通、归纳文言现象,整体感知——研读对话,探究文本——缘情明理,感悟人生。本篇课文课时安排为两课时,需要准备的教具是PPT课件。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这一环节的设置重在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提问,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点拨升华的方式由景悟情,缘情明理,层层深入。

具体的教学流程为:

第一课时:

1、导入:面对不幸,我们应该——开篇,引起学生的思考。介绍林语堂《苏东坡传》,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乌台诗案”及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生活和创作。体现知人论世的教学理念。

2、诵读: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等不同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诵读课文。注意韵脚的转变,排比和对偶及抒情句子的诵读。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从时、地、人、景、情、理等角度,简要标注各个段落的内容。

第二课时,按照景——情——理的思路展开讨论。由景悟情,缘情明理。

1、发挥想象,感悟自然

用语言表述作者开篇的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设置这个问题,可以衔接第一课时,体现文言文教学的注重基础的特色;可以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为情和理的探究做好铺设工作。

2、理解对话,把握情感

面对同样的境界,作者和客人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设置的两个问题:1、找出表达主客感情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感情时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把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读一读,说说主客感情变化的脉络和原因。

3、缘情明理,感悟人生。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1、客人: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2、主人: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总结:以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对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行总结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4、拓展迁移

扩写语句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

面对现实的苦难,杜甫。。。

设置这一环节,即照应第一节课的导入,面对不幸,我们该——,又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5、布置作业: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五.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注重了几个关系的结合:注重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课本文章和读本文章的结合,新学文章和已学文章的结合,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教学这篇课文,两种意识在起指导作用,一是专题和板块意识。只有把文章放在专题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教学,才能上下勾连,逐步深入。二是延伸意识。利用预习,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利用课后作业,进行比较阅读,拓展知识面。

文学欣赏是欣赏者与作品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呼应、理解,彼此适应相融的过程,要让学生欣赏作品,就要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走进自然社会,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发现文本的魅力,对话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些感悟。重在旨趣的挖掘,并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学生从课本引向课外,进行更深入、更广泛地思索与探讨。真正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并重的特点。

【《赤壁赋》说课教案】相关文章:

《《赤壁赋》说课教案》 将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上,方便打印和查看本文 推荐度: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