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高考满分作文,为啥被删了(作文满分)

时间:2025-01-14 02:16: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作文满分

8月4日,《教学月刊》杂志社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删除前述微信文章,是因为浙江省高考招生工作仍在进行中,现在发布可能不是很合适。

招生工作结束后,是否会继续更新高考满分作文系列?

该工作人员表示,还不确定。

“如果我18岁,大概会觉得这是一篇惊世之作。但在经历多了一点之后,再回头看这个作文,会觉得有点八股。” 浙江大学一位教育学博士向记者表示。

该教育学博士向记者表示,她认为这篇作文的作者的积累不少,但文章有些堆砌。“第一眼看上去,挺像传播学领域偏哲学路线的论文。”堆砌的话语能对位,这大概率是最后作文获得满分的原因。但是如果堆砌痕迹太重超出了阅卷人可欣赏的范畴,估计是会打低分的。尤其官方提倡不要模仿这种风格,也代表了评审系统的意见。“潜台词是这次就算了,请不要盲目跟风效仿。”

她认为,好的文章不是一定要程式化的矫情、晦涩,能用简明易懂的文字讲清楚事情,才是真的本事。作文写作中,在可控范围内适当程式化是有用的,也是应试最有效率的技巧。

在《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前述文章中,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副教授陈建新对该满分作文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4日,记者多次致电陈建新,截至发稿前,电话未接通。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以上语句来自《生活在树上》一文。

《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前述文章称,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该篇作文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

附:浙江卷2020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深观察

满分作文背后的问题更值得深究

每年高考作文都不缺话题性。话题高点往往在高考首场语文考试之后,全国卷以及各地高考作文考题陆续揭秘,引起舆论集体围观。高考作文话题的另一个高点,是语文阅卷完毕之后,满分作文会引发或大或小的舆论动静。究竟满分作文长什么样?这会大面积撩拨人们的好奇心。今年高考满分作文话题,被一位浙江考生《生活在树上》置顶了。这几天舆论分贝很高,有为之辩护的,有批评的,但以差评为多。

这次舆论连带关注的是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专家评语。这些评语反映的是浙江高考语文作文标准。也就是说,浙江高考语文是拿着这把尺子对所有的考生作文进行评判的。其标准所向,不仅有《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还有同时参与竞争的数以万计的考生作文。据说,这位浙江大学陈建新副教授自2000年至今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主持制定浙江省20年的作文阅卷标准,评定每年的满分作文。可见,这把尺子不仅影响了本届考生,还影响了过往多届考生。这么一看,细思极恐。

从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给出《生活在树上》满分,反映其作文标准存在偏差。高考作文标准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高考作文标准,就会导出什么样的作文教育。以偏差的标准去裁量高考作文,后果很严重。上有所好,下有所趋。既然高考考官喜好这种文风,就很难保证中学语文教育不为之所动。

准确地说,高考作文是对中学作文教育的检验。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会逼出什么样的作文教育。不是说《生活在树上》这类作文不可以有,但不应作为最高标准大张旗鼓地鼓励。这种不好好说话、故弄玄虚、以堆砌花哨文字装潢的形式主义文风,不宜鼓励,更不能纵容。试想,若这类作文视为范本,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推为标杆,此风一长,会在中学刮起一股形式主义文风。这会把正在知识和价值拔节期的中学生带往何方?不难想象。

作文一直是高考的“必争之地”。一直有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之说。可见,作文在整个高考中的分量。正因乎此,作文在整个高考中承担了不可承受之重。由于语文教育的特殊性,作文的训练是一个文火慢煮的过程,其背后是思维、思想、情思渐进养成的长跑过程,因此写好作文急不得。每一个奔走在高考路上的学生,都有一个多快好省的成功学心态,而且,老师和家长也同样怀揣这种急切心态。于是乎,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心态都是火急火燎的,急吼吼奔着高分而去。

不得不承认,这些年,中学语文教学在这种功利主义驱动之下,收获了不少高分秘籍。《生活在树上》即是这方面的典型成果。而这位考生的临床表现,得到了考官的权威认定。

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舆论反应聚焦在个案上,在我看来,没有看到个案背后更大面上的问题,那就是中学语文教育问题,集中表现在作文教育上。我们需要重新反思的是,中学作文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果仅仅为了终端的高分表现,忽视了整个过程的教育本意,中学作文的意义就走偏了。事实上,为了高考的临门一脚,考生、家长和教师形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只要能得到高分,不管是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罢,都是好的教育。而后者,效果其实更明显。

高考改革始终贴在公平线上起跳,多年来,没有少折腾。但都没有触动应试教育这个板结的根子。触动中学语文教育功利主义的痛点,是改革的难点所在。应试的基因不改,素质教育再怎么呼吁和落实,都是应试教育的替身。

———————————————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朱轩 实习生 俞露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垈(版权归原作,侵权请联系)

编辑:邱瑾

审核:杨化涛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