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三种错误历史观:虚无主义、利益至上、泛娱乐化_舆论场_澎湃新闻(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发展观)

时间:2024-12-27 01:14:3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发展观

8月5日,人民日报推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系列评论第一篇。文章指出,现实中,一些人把历史当做“任人涂抹的小姑娘”。或用支流否定主流,以“虚无主义”消解社会根基;或用主观否定客观,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或用恶搞代替创作,以“泛娱乐化”消解意义价值。



全文如下:



考古学中,有“地层”之说。如同文明的遗迹,人类的历史同样是一层叠压一层,在岁月的淬炼下,积淀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灵地层”,塑造了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品性。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的临近,再次触发人们对当代中国精神脉络的深沉思考。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回顾和思考抗战历史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面对延绵不断的时间长河,如何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如何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历史观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历史,更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与把握历史。有史实,还要有正确的史识,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秉持“一切事件皆巧合”的偶然论,怎么能理解“人心向背定兴亡”的铁律?抱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论,又怎么能看到“于曲折反复中进步”的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历史说话”,正是要在历史中发现规律、涵养智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奠定中国和世界走向未来的基础。“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类社会的一切——国家、民族,文化、文明,无不是在历史的打磨中成形。我们为什么要举行阅兵仪式,重温抗战胜利的光荣时刻?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历史研究、史料收集,保存最珍贵的民族记忆?正是因为这一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根基的重要一部分。筑牢我们自己的“抗战史观”,为的是“让历史说话”,接收时间深处激荡着的“复兴密码”;为的是擎起历史的火炬,让它照亮前行的路。文天祥有诗云:“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史官秉笔直书,在书于竹帛之际弘扬天地正气。孔子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让《春秋》这部史书,成为评价人与事的标准。从这个角度看,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一种汲取过去教训、防止悲剧重演的巨大约束力。对历史的遗忘意味着割裂传统、割裂文明,掩盖和歪曲历史更是对文明的背叛,最终只会陷入悲剧的泥淖、走向进步的反面。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岁月的落英早已覆盖战争的遗迹,发展的潮流一点点清洗着历史的伤痛,但“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历史决不会随时间推移改变原有的样貌,历史的结论决不容许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历史才能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中国人有敬畏历史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源远流长的文明互为因果,构建了一个厚重的中国。回顾历史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在国家、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上,我们每每会从回望历史、重述史观中汲取力量。清末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以进化论、民族主义史观,刷新历史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史观,重写历史叙事。当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段,在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浪潮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应该用更宽阔的视野、更普遍的观点看待历史;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应该筑牢更坚定、更科学、更人本、更开放的历史观念。尊重历史、捍卫真知、温故知新,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听清历史的回声、更好地走向未来。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