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屠呦呦
190
多次失败成就中国小草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
Satoshi
Omura
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女,
1930
年生于浙江宁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
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
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
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药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
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
条件艰苦,
设备奇缺,
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
经
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
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
决了中药半
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
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
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
完成
《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
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
治疟疾的一线药物,
“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
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
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
“我们调查了
2000
多种中草药制剂,
选择了其中
640
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
最后,
从
200
种草药中,得到
380
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在青蒿
素发现的过程中,
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
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
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
翻找,
突
然,
葛洪
《肘后备急方》
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
“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
”
一语惊醒梦中人,
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
“水煎”
法上,
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成功,在
190
次失败之后。
1971
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
191
次
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
效果为
100%
的青蒿提取物。
1972
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
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
1992
年,
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
10
倍的“升级版”
。
“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
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
我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
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
这是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
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我们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
21
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
1980
年聘为硕士生导师,
2001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突出
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
年
9
月,
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
“风
向标”
的拉斯克奖。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
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
为“三无”
科学家。获得拉斯克奖后,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
天下,当时已
81
岁的屠呦呦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
界级最高级大奖。在当时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
“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
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
都做出了贡献。
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
一项荣誉。
”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
径,由此带动国际
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
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