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妈妈儿歌歌词

时间:2025-01-15 14:16:1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大树妈妈歌词如下:

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摇篮唱歌谣;

摇呀摇,摇呀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

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小鸟呵呵笑;

风来了,雨来了,摇篮上的小伞撑开了。

扩展资料:

《大树妈妈》是一首抒情性的儿童歌曲,具有“摇篮曲”风格,作品的旋律优美流畅,轻柔抒情。歌曲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百般呵护。歌曲为单段体结构,休止符的运用生动的表现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深厚的爱。

从前,有一棵大树,个子长得好高,每天都举着茂盛的叶子为小花、小草们遮风挡雨,大家都叫她大树妈妈。有一天,一只迷路的小鸟找不到妈妈了,他疲倦的停在大树妈妈的手臂上,急得呜呜的哭。

大树妈妈说:“好孩子,别哭,别哭,我就是你的妈妈!”大树妈妈用树叶做成了一个温暖的摇篮,随着风儿摇啊摇,在大树妈妈的怀抱里,小鸟甜甜地进入了梦想!听,大树妈妈为小鸟唱起了歌。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班儿歌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班儿歌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在老师的引导下,愿意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现树叶落下时飞舞的姿态。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带幼儿观察过周围的落叶。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对“小树叶”的兴趣。

师:秋天到了,你们知道树叶宝宝会怎样?(离开大树妈妈)

师:树叶宝宝是怎样离开大树妈妈的?(请幼儿想象一下树叶是怎么落下的)

1.教师出示一片树叶,请幼儿观察一下树叶掉下来的姿态。

2.请幼儿观察后用肢体动作模仿、展现树叶飞舞的姿态。

二、欣赏歌曲,初步理解其音乐的节奏美。

1.倾听音乐,引导幼儿感受小树叶落下来轻、慢的节奏。

2.欣赏歌曲,教师进行理解性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重点理解歌词:树叶到处飞呀飞。

师:小树叶会飞到哪儿?(理解“到处”的含义)

师:请你扮演小树叶,到处飞呀飞。(理解“到处飞呀飞”的含义。)

三、学唱歌曲,并尝试用动作表现歌词。

1.引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唱歌。

2.鼓励幼儿用各种动作来表现歌词内容。

3.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唱(重点指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在初步学会歌曲的情况下,与幼儿一起边唱歌一边做游戏。

1.鼓励幼儿边唱边表演小树叶飞舞的动作。

2.提出表演规则,丰富歌表演内容。

①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表现小树叶停下来后的各种姿势。

师:唱到最后一句“秋天多可爱”时,要停一下,摆一个漂亮的造型动作。

②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歌表演规则,进行完整“歌表演”,教师根据幼儿最后一个“小树叶”造型动作进行简单评价,引导幼儿摆出各种“与众不同、有创意”的造型动作。

小班儿歌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所表现的童趣。

2、指导幼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的中间部分。

3、激发幼儿参与情境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音乐《蚂蚁搬豆》,小蚂蚁头饰一个、字卡槽一块

2、小图片:蚂蚁(六张)、饭两(张)、抄青菜、一双竹筷、问号(三张)

3、实物:白米饭一碗、一碟抄青菜,一双竹筷

4、拱门四个,篮子四个,纸球若干

活动过程:

1、音乐入场。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吧!

一、情境游戏逗蚂蚁,引起幼儿的兴趣。

1、喊一喊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来玩游戏,猜猜它是谁?

师:谁能把它喊到身边来?(蚂蚁来呀来)

(另一位老师扮演蚂蚁躲到一边摇摇头)

师:蚂蚁不肯过来,我们要想一个办法逗逗它,拿什么来逗它呢?(引导幼儿用"蚂蚁来呀来,我请你吃苹果/香蕉······)

2、初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所表现的童趣。

师:看,李老师给蚂蚁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出示实物饭、菜、筷子)

师:这是什么?什么饭?(白米饭)什么菜?(炒青菜)什么筷子?(小木筷)

(引导幼儿一起来逗蚂蚁)

幼:蚂蚁来呀来。

(师扮演蚂蚁摇头):嗯,不来不来。

幼:来吃饭,快快来吃饭。

师(扮演蚂蚁):什么饭?

幼:白米饭。

师:什么菜?

幼:炒青菜。

师:什么筷?

幼:小木筷。

师(扮蚂蚁来到餐桌前做闻一闻并吃得很香的动作,然后眉头一皱):吃不完,怎么办?(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扮演蚂蚁边搬东西搬念儿歌"吃不了,往回搬,哼唷哼唷搬得欢。")

师:小蚂蚁搬东西的时候,说了什么?("吃不了,往回搬,哼唷哼唷搬得欢。")

3、幼儿完整欣赏儿歌,学习儿歌。

师:老师把逗蚂蚁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

(教师出示小图片,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师:这里有一只蚂蚁,你们也来逗逗它(引导幼儿看图完整朗诵儿歌2遍)

5、幼儿分角色表演儿歌。

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蚂蚁躲在洞里(拱门)一组在拱门对面扮演逗蚂蚁的人。两组一问一答表演。

三、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称

1、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再请蚂蚁来做客,还可以准备些什么饭菜?

幼:红豆/蛋炒饭/扬州炒饭/白米饭/黑米粥……

幼:炒菠菜/红烧肉……

(教师引导幼儿将新的饭菜名编到儿歌里,大家一起念。)

2、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还可以编编新的儿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玩这个游戏。

附:儿歌《逗蚂蚁》

蚂蚁来呀来,

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白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小竹筷。

吃不了,往回搬,

哼唷哼唷搬得欢。

教学反思:

《逗蚂蚁》这首诗歌节奏明显、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生兴趣,通过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来做游戏,猜猜它是谁?”。用猜想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再通过喊一喊,逗一逗,设计了游戏情境“逗蚂蚁”,引导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理解儿歌内容,并熟悉儿歌句式“蚂蚁来呀来”。第二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儿歌中的“哼哟哼哟搬得欢”,启发幼儿分别对“哼哟哼哟”与“搬得欢”进行联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儿对蚂蚁体型小、力气小的印象:二是发挥了移情作用,让幼儿明白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快乐的事。在试上时,情况并不乐观,出现幼儿对儿歌感兴趣,但是一到游戏环节出现混乱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儿不知道哪些是问哪些是答。因此我设计了让幼儿带着“哪些是问的”这一问题听儿歌。并在分配角色时,教师用“请”的手势作为提醒,帮助幼儿理解。小小的一个手势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学习中并进行表演,小班幼儿年龄小,较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因此我设计了让沈老师带领参与,教师的参与起着一种示范,又能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第三环节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由于创编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此作为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课后跟好朋友、家长进行互动。

由于是精选的活动,因此我觉得在课的设计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还有待优化(如:我引用了“蚂蚁老师”逗得台下一片欢笑声。课后,师傅说原话可以改为“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请他们来当蚂蚁”更恰当)。

小班儿歌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情景中幼儿自然习得儿歌,感受游戏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有文明礼貌的习惯。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直接进入情景

师:有那么多的客人来到我们的家里来做客,我们可以怎么来接待我们的客人呢?(幼儿讲述)

2、说说你会给客人准备些什么菜呢?

二、儿歌理解

1、你们说了那么多的好吃的菜来招待我们的客人,让我也来给客人准备些好吃的菜。(师边示范儿歌边进行操作)

2、提问:我给客人准备了些什么菜?是怎么烧的呢?(引导幼儿来数一数,荤素的合理搭配)

3、今天来了那么多的客人,他们也要来尝尝这些好吃的菜,你们会做这些菜吗?(在情景中幼儿进行儿歌的学念)

三、延伸

1、请客人来尝尝我们好吃的菜(引导幼儿与客人进行交流)

2、你们的客人喜欢吃什么?我们可以和客人一起去菜场买些他们喜欢吃的菜。

活动反思:

童谣的琅琅上口的节奏感给幼儿带来了快乐的情绪。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朗读儿歌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朗读儿歌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儿歌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辅助的作用。

小班儿歌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阅读儿歌中洞洞的特征。

2、体验儿歌所带来的幽默感。

二、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儿歌。

1、出示图片《下巴上的洞洞》引导幼儿观察。

2、重点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孩子在做什么?

(二)欣赏画面,感知儿歌内容

1、出示课件,请幼儿观察,并适当地进行提问。

2、重点提问:儿歌中下巴上的洞洞说的是什么意思?

3、将幼儿说到画面中的小朋友的行为,出示图片贴在黑板上。

4、重点提问:小朋友在生活中会不会出现儿歌中小朋友的那种行为呢?你喜欢那样的小朋友吗?引导幼儿发现小朋友的不良习惯,并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

(三)念一念儿歌。

1、第一遍,教师念儿歌,幼儿学做小朋友的动作。

2、第二遍,放慢速度,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边念边一旁贴图片。

3、第三遍,玩儿歌接龙游戏。

(四)有些活动,大家快来学本领

游戏规则:老师带着小朋友学怎样吃饭的本领,看看谁做得好,为做的好给予奖励。

(五)活动延伸:请父母鼓励孩子寻找正确的吃饭方法,让孩子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小班儿歌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能边念儿歌边做手指动作。

2.发挥想象大胆用手指头变魔术,感受手指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理解儿歌内容,能边念儿歌边做手指动作。

二、活动准备

自制课件。

三、活动过程

①以手指变魔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教师握紧拳头):“你们知道我手里藏着什么吗?这里头藏着我的一家。(教师带幼儿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有几个手指呀?一起数一数,12345。

师:这5个手指,它们还会变魔术呢,你们想不想看看?

(分析:组织幼儿做一做,说一说,数一数,有效激发了幼儿观看手指头变魔术的兴趣。)

②结合多媒体课件,分段学习儿歌

师:魔术表演开始,妈妈的手指伸出来,(教师伸出一个手指)想一想一个手指头可以变什么?(引导幼儿拓展思维想象)

师:会变出什么呢?一起看看)

师:一个手指头变成什么了呀?我们也来学念咒语变魔术,五个手指全躺下,妈妈伸出来:(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师:二个手指头又可以变成什么?师:看看到底会变出什么?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师:三根手指头又可以变成什么?(引导幼儿拓展思维想象,学说语句三根手指头变成XX)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分析:第二环节分段学习儿歌,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结合多媒体课件,先引导幼儿拓展思维想象,再让幼儿观察动画说一说手指变成什么,并动手学一学,念一念,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轻松掌握这则手指游戏。)

师:四根手指头又会变成什么呢?(引导幼儿拓展思维想象)

师:看看到底会变出什么?

师:四个手指头变成什么了呀?看它身上有很多颜色,四个手指头变成花蝴蝶,咒语怎么念?(引导幼儿仿编)

师:咒语对不对,一起听一听。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小结前四段

师:那五个手指头会变成什么呢?

师:看看到底会变出什么?(引导幼儿仿编)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分析:经过前三句的练习下,幼儿对句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后两句请幼儿看画面尝试仿编。这样先让孩子自己探索动作,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感受手指游戏内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③完整欣赏学习儿歌《手指儿歌》

师:手指头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儿歌《手指儿歌》……(带幼儿边做动作边完整的念儿歌1-2遍)

(分析:此环节让幼儿对整首儿歌有个完整的感受,并以让幼儿变魔术的方式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完整学念,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1。)

④延伸:

1个手指头还可以变成什么?

2个手指头还可以变成什么?你们也可以把它们遍成儿歌。

(分析:最后引导幼儿创编手指儿歌及动作,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还能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自己的发现,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四、案例反思

儿歌是幼儿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它以短小活泼、语言单纯简明、韵律响亮而被幼儿接受。《手指儿歌》这首儿歌充分让幼儿体验了手指头变魔术的趣味性,并有效提高幼儿的观察、想象、表述、表现能力。

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手指头变魔术的'方式导入,带领幼儿做一做,说一说,数一数,激发幼儿观看手指头变魔术的兴趣。

第二环节,结合多媒体课件,分段学习儿歌,体验手变魔术的乐趣。这一环节中,教师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引导幼儿猜猜、说说,使幼儿对老师变出的小动物新奇不已。为了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我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边做动作,边学习儿歌,使本来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样,孩子们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快乐。

第三环节完整欣赏学习儿歌《手指儿歌》,让幼儿对整首儿歌有个完整的感受,并以让幼儿变魔术的方式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完整学念,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1。

最后环节,仿编部分,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探索手还可以变出什么。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来发现问题,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自己的发现,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更直接的表演经验,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望。

小班儿歌教案篇6

教案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在朗诵儿歌事发准字音:早、爬、窗;丰富词汇:睡懒觉、瞧一瞧、咪咪笑。

3、教育幼儿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不睡懒觉。

教案准备

1、室内、室外的背景图一张(室内有一扇窗子,一张床;室外是院子的场景)。

2、可移动的太阳公公和做操的小朋友。

教案过程

一、出示太阳公公(正反两面的表情、神态不同,一面是睁大眼睛瞧的神态,另一面是咪咪笑的表情)教师:太阳公公是什么表情?引导幼儿学一学太阳公公的神态和表情,理解学习词汇:瞧一瞧、咪咪笑。

教师:太阳公公瞧见了什么?它为什么这样高兴?启发幼儿充分想象。

二、教师朗诵儿歌,请幼儿欣赏。

三、出示背景图,教师边演示教具边朗诵儿歌,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教师:太阳公公起得早,它去做什么?太阳公公在房间里找到宝宝了吗?小宝宝到哪里去了?他在干什么?

四、幼儿学习儿歌,读准字音:早、爬、窗等,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加深对"睡懒觉"、"瞧一瞧"、"咪咪笑"词汇的理解。

五、师幼、男女对答的方式朗诵儿歌。

六、讨论:太阳公公为什么对宝宝咪咪笑?你喜欢儿歌里的宝宝吗?为什么?

小班儿歌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圆形实物,结合观察图片内容,学习儿歌内容。

2、采用多种形式有节奏地朗诵儿歌,体验语言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皮球、铃鼓、盘子、镜子、桔子、箱子。

知识准备: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圆形的事物,获得更多的感知经验。

活动过程:

一、在“神奇的箱子”里取圆形实物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神奇的箱子”,让幼儿取物,说出实物的名称及形状。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箱子,箱子里装着什么,我请坐得好的小朋友来摸一摸。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取物,说出名称及形状。

2.运用图片展示实物的形象,讲述图片内容。

师:老师把这些圆圆的东西都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说说。

出示实物图片,引导幼儿讲述用句式XX圆圆。

二、学习儿歌内容。

1.介绍儿歌的名字。

师:有一首儿歌讲得就是这些,儿歌的名字叫《圆圆圆》。

2.教师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3.师幼共同看图念儿歌2—3遍。

三、多种形式有节奏地朗诵儿歌,体验活动的乐趣。

1.拍腿念儿歌。

2.拍肩念儿歌。

3.拍手念儿歌。

教学反思:

这周我们的主题活动是认识圆形,小朋友们通过上周认识水果学到了很多关于圆形的东西,并且圆形是小班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状,它也是孩子在接触形状时最先能够画成功的一种图案。从基本形状入手,利用儿歌的形式,让幼儿能够感知不同的形状,而小班语言《圆、圆、圆》是一段不错的儿歌,短小、精练,琅琅上口。所以在这次教研课我选择了这首儿歌,作为一名新老师,第一次上课心情紧张万分,幸好有各位老师的帮忙和指导,让我有了充分的认识,而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感知圆形实物,结合观察图片内容,学习儿歌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有节奏地朗诵儿歌,体验语言活动的乐趣。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基本掌握这首儿歌。而在这次活动中结束后则侧重于让幼儿感知其它各种圆形形状,进行尝试性地仿编,带入儿歌。

在课刚开始时我先用“神奇的箱子”来吸引幼儿注意,随机喊幼儿来猜箱子里的物品,用猜的方式引导幼儿用动口,动手动脑,使幼儿在整个课堂中保持着,积极,主动,稳定的学习情绪。平时不爱发言的小朋友也高举小手说:“老师,我知道!”,更让人欣慰的是小朋友们通过前几天对圆形的物品的认识都很准确地说出物品的名字和形状。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不同的物品记忆不是很好,于是我使用了形象鲜明的图画贴在黑板上,让幼儿在图画的暗示下熟练地掌握了儿歌的内容。甚至我还没有开口孩子们已经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出了xx圆圆,而通过多种形式有节奏地朗读儿歌,让幼儿加深记忆,和身体一起说话。但是毕竟幼儿年龄较小,打节拍等有些难度,所以我特意放慢动作,造成了课堂进度缓慢等不足,虽然课结束了,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轻松。有许多的地方还值得我进一步去思考去改进,如如何准备教具?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如何演示每一动作等等都必须要考虑清楚,对于怎样上好一课,实在需要更多的学习与思考。一节虽然结束了但另一节课才刚刚起步。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向老师们多多学习,多多交流沟通,多多分析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小班儿歌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引发孩子仔细观察,练习讲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2、练习说儿歌时吐字清楚,口齿流利。

3、建立初步的安全意识,知道外出时不离开成人。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小鸭找妈妈》的flash、DVD机、电视

活动过程:

一、观看flash(集体观看,教师注意幼儿的观看姿势)

互动问题:1、画面上有什么?

2、它们怎么了?小鸭子为什么哭?

3、其它的鸭子是怎样做的?

教育要求:1、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描述出鸭妈妈带小鸭子们去玩,小鸭子光顾着玩了,跑丢了,鸭妈妈找不到小鸭子了,急得到处找,到处喊,最后也没有找到他们。

2、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尊重孩子的差异。由于自身的个体差异,幼儿观看画面、理解画面的能力也不同,这时教师不要着急,要给能力差的幼儿思考的余地和时间。

二、讨论讲述(分组讨论)

互动问题:1、小鸭子为什么会跑丢?

2、鸭妈妈是怎么找小鸭子的?

3、小鸭子究竟去哪了呢?

教育要求:1、对于孩子们的讨论教师要仔细倾听,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在巡视每组讨论时,可以参与到其中一组,使幼儿更好的组织语言,学习用适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建议。

三、学说儿歌(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

互动问题::1、教师通过flash渗透儿歌内容。

2、教师带动作朗诵儿歌,幼儿仔细倾听。

3、幼儿逐句学说儿歌并带动作表演。

教育要求:1、教师在说儿歌时速度要放慢并带有动作,使幼儿轻松记忆儿歌内容。

2、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四、总结(集体讨论)

互动问题:1、我们外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对?

2、如果找不到妈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育要求:1、教师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请幼儿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

2、教师要渗透给幼儿相关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小知识。

活动建议:

可以将儿歌改编成小故事,请幼儿来表演。○可以请幼儿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可以将此活动延伸,对幼儿进行简单的安全知识渗透。

附儿歌:小鸭找妈妈

一只鸭,两只鸭,

三只小鸭找妈妈,

四天前,五只小鸭跑丢了,

妈妈急得嘎嘎嘎,

到处喊,到处找,

究竟小鸭去哪了?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特别喜欢朗朗上口的儿歌,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他们能很快理解儿歌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们愿意朗诵儿歌内容,一些孩子能很快学会朗诵儿歌。


热门排行: 好一点的原唱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