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归来歌词

时间:2024-12-27 16:56:1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歌名::送你一首过年歌

歌手:李宗盛;李剑青;白安

词曲:李剑青

每条大街小巷

每个人的嘴里

见面第一句话

就是恭喜恭喜

今天是我第一次唱这首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的歌

它给我的感觉是

既陌生

又温暖

冬天已到尽头

真是好的消息

温暖的春风呀

就要吹醒了大地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你的思念

如久治不愈顽疾

你的乡音

如母亲给的胎记

归来吧

游子

功名沉浮不必提

稚志初衷

别忘记

你的思念

如久治不愈顽疾

你的乡音

如母亲给的胎记

归来吧

游子

功名沉浮不必提

稚志初衷

别忘记

da da da~

da da

da~

皓皓冰雪溶解

眼看梅花吐蕊

漫漫长夜过去

听到一声泣涕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经过多少困难

经历多少磨炼

多少心儿盼望

春天的消息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你的思念

如久治不愈顽疾

你的乡音

如母亲给的胎记

归来吧游子

功名沉浮不必提

稚志初衷

别忘记

大巴行驶在开往贺州莲塘乡参观客家围屋的路上,采风团的团友和贺州的文友们在车内聊天。说着说着,不知怎么就冒出来一个句子:“赶圩归来啊哩哩”。

“赶圩是什么?”自小生长在北方的团友问。

啊,有些地方叫赶闹子、赶集,就是南方乡间的人们按约定俗成的交易日,到镇子里的自由集市上互通有无,兼访友、办事。

“那赶圩归来啊哩哩又是什么?”有人再问。

是一首广西民歌、云南传统童谣、彝族山歌……回答的人七嘴八舌,却没有一个答案是准确的。“赶圩归来啊哩哩”不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山歌,更不是童谣,而是一首融入了彝族民歌元素的创作歌曲,由广西壮族诗人古笛作词,作曲家黄有异谱曲,初稿成型于1979年。

这首歌在此时此地突然被我们聊起来,总让我觉得多少有些注定的因缘,因为曲作者黄有异老师,恰恰好是出自贺州莲塘乡的客家人。

每一支优秀曲目的诞生,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历史背景,都是时代的回声。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上刚刚吹起。冰河解冻,万物复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蓬勃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亿中国人高唱着祝酒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洒满了阳光。社会的巨大变革带来了文艺创作的空前繁荣,不断涌现的新作品如百花竞艳,而且平均水平都相当高。仅就乐坛而论,以谷建芬老师的名作《乡恋》引发激烈争论并最终胜出为重要节点,标志着单一的,“硬、强、高、响”的音乐风格已经成为过去,音乐家们带着新时期的审美诉求,带着大众的期待,创作的个性越来越鲜明,迅速向格调健康、内容积极、旋律温和优美的抒情风格转型。

当时流传比较广的一些作品,内容以反映城市的,城里人的居多,涉及农村的很少,更不用说表现西南农村的了。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影响,显然不只在城市中而已。1979年冬,广西歌舞团的作曲家黄有异、词作家古笛等人接到任务,要创作出一些新节目,尤其是舞蹈,以展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复苏的新气象。黄有异老师等一行人为此到隆林德峨乡去体验生活,某天撞上了一个圩日。被禁止多年之后重开的圩日里,芦笙重新吹响,山歌重新唱起,镇上人来人往,一派喜人的欣欣向荣。

“人多的地方,最显眼的是什么人?当然是少女!那么农村少女在圩上最高兴的是做什么?和今天的少女、城市里的少女一样,买买买啊!选购布料、挑几件小首饰小工艺品,就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了。那我们要怎么表现她们这种高兴呢?逢到圩日,她们要去之前肯定高兴,在圩上也高兴,但最高兴的肯定还是买到东西回来的时候,”黄有异老师坐着我对面,细说当年的创作过程。

所以他们选取彝族姑娘们为主角,锁定散圩后她们结伴回家的时间、情境作为切入点,古笛老师很快写出了"赶圩归来"的歌词初稿:“日落西山散了圩,欢欢喜喜回家去。蜜一样的好生活,花一样的彝家女。银项链啰,金戒指啰,打扮姑娘更美丽。鸟儿声声伴歌唱,晚霞朵朵跟着飞。”用很平实很简洁的手法,实景白描年轻姑娘们一路欢笑一路歌的情态,词风音韵里已经有了兴奋、轻快的节奏感。

接下来轮到谱曲了。黄老师接到的要求是:要让舞蹈演员们一听到音乐就能跳起来。一个作曲家要写出一首好听的歌,也许并不那么难。但要在歌词、主题、风格、形式、用途等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之下谱出的曲子,这首曲子还要“好听”,那就不容易了。尤其是舞蹈编曲,必须具备贯穿全场,节奏清晰的“音点”之外,还要兼顾歌词意义与舞蹈动作结合的“字点”。综合种种要求,黄老决定借鉴《土耳其进行曲》的节奏方式,攫取彝族民歌旋律为基础素材,用传统的羽调式展开,并加入衬词“啊哩哩”,反复强调姑娘们结伴而归,嬉戏欢笑的动感。

“啊哩哩”这个衬词是这支曲子里最出彩、最上口,也最形象生动的创造。后来有人将这三个象声词的组合解释为“彝族语言里ok的意思”,或“广西百色隆林方言里‘姑娘’一词的发音”,其实都是附会。黄老师笑着解释,“没那么复杂。少数民族都很单纯,夜里村民们围拢在一起烤火,聊天唱歌,兴起了扬声大喊‘哩哩哩……’或者‘呜……啊……’,顺心所欲的单音节,在夜空中能传出很远。我只是把他们的喊声换成了比较便于发声的字而已。”

《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舞蹈伴唱曲就此诞生。两段式结构,4/4拍,以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贯穿始终,音乐一起就充满明朗的,跳跃的喜气洋洋:“日落西山啊哩哩,散了圩(啰)啊哩哩,欢欢喜喜啊哩哩,回家去(啰)啊哩哩。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

词意、曲情和舞蹈呈现,水乳交融又交相映衬,这个节目在广西范围内一经公演就广获好评。1980年,作为广西歌舞团送进北京参加汇演的节目之一,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曲令国内著名音乐杂志《歌曲》的编辑部一见惊艳,拿去刊登在了当年12月号的杂志封底。次年,《歌曲》杂志主办“全国优秀歌曲”读者投票评选活动,这首曲子又获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热情支持,一举登上获奖榜单。颁奖晚会上,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将《赶圩归来啊哩哩》改编成合唱曲,与谷建芬老师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起,共同作为当晚的开场曲目。

从这一夜开始,《赶圩归来啊哩哩》就不仅仅只是一首配舞的曲子了。1985年,黄有异老师将原曲改编成独唱歌曲,由广西歌舞团的年轻歌手唐佩珠演唱,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顺利夺得此次大赛的“银雀奖”。唐佩珠成为广西第一位获得全国声乐奖的壮族歌手,《赶圩归来啊哩哩》随后也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播放在电台音乐节目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歌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演绎。我自己不久前还听过摇滚乐风的版本,在激昂的,电声的“啊哩哩”回旋声中备受审美记忆冲击,瞠目结舌。

大巴上热热闹闹的“赶圩”话题,让贺州好客的东道主在我们采风的原定行程里,增加了一个赶“梅花圩”的插曲。小小的镇子,小小的街道两边一个个摊点。绒毛的小鸭仔,东张西望的小母鸡;成堆成堆的柚子,一筐一筐的百香果;茭白、油菜、西红柿……脚下眼前都是乡间日常“啊哩哩”的丰衣足食,不见得新奇,却不难令人欢喜兴奋。何况还有山楂,久违的,带着山头霸道野味的山楂!有青涩的鲜果,也有腌制过的干果,掂起一块咬一口,酸涩过后满嘴是“啊哩哩”的回甘;转过一圈之后手里拎着大袋小袋,我们不是身穿五彩衣的彝族,更不是少女,脚步也一样有“啊哩哩”的轻快和酣畅。

一直到隔天,走进贺州的“园博园”了,站在长寿阁前的高处,意犹未尽的团友还要问:“‘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下一句歌词是什么?”

唉,我也不记得下一句歌词是什么,只记得“啊哩啊哩哩,啊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反反复复的琅琅上口,反反复复的旋律一出口,双脚就忍不住跟着节奏动起来。可是,“人家以为《赶圩归来啊哩哩》是童谣或者民歌,说来都是您的错!”我对黄老师抱怨。因为他坚持平生不开演唱会,不出书,不宣传,结果知道这个旋律,熟悉这个旋律的人虽然多,《赶圩归来啊哩哩》的真面目还是一片模糊。

年近古稀而童心不泯的老前辈闻言就笑了。他只是一个自幼热爱音乐,天性里充满节奏热情和旋律美感的作曲家。他对创作的理解,无非是创作过程本身,并没有附带作品生成之后要收获什么,以及收获多少的期待值。他的作品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调式、音符或节奏,更折射出他的审美经验,他的创作态度,他的情怀。作品一旦公之于众,好与不好都留与大众检验评说,他依然坚持的是他自己。《赶圩归来啊哩哩》最初的创作缘起固然是社会需要向他发出了一个指令,隆林德峨乡圩日的场景又激起了他回应这个指令的灵感,但成型于他笔端的曲子不是潦草的“命题完成”,也不是简单的“现实描摹”,更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是多元文化交融、中西音乐结合的典型成功案例。

“不同的音乐风格不是彼此对立的,也不应该彼此对立,完全可以相互参照相互借鉴相互融合,”黄老师说。其实不仅是音乐,任何艺术形式都如此。先有了文化态度的宽和、从容、虚己,才能博采众长,建构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有活力,也更有感染力的新形态、新风格。渲染本地民族特色而不粗糙,传承中国传统元素而不僵硬,汲取西方外来养分而不谄媚,《赶圩归来啊哩哩》因此被编入全国音乐院校及各大、中、小学音乐教材,成为闪耀在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新经典。

“鸟儿声声啊哩哩,伴歌唱(啰)啊哩哩;晚霞朵朵啊哩哩,跟着飞(啰)啊哩哩。啊哩哩,啊哩哩……”歌声的余音绕梁之处,不妨把这支经典名曲的来龙去脉再强调一遍:《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创作歌曲,初稿成型于1979年,传唱至今。


上一篇:大峡谷 歌词
下一篇:大市小城歌词

TAG标签:大巴归来

热门排行: 好一点的原唱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