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歌子起歌词
夜歌,俗称“夜歌子”,或“闹丧歌”,是一种流传于湖南各地的民间鼓词。
演唱夜歌,民俗也称“打夜鼓”、“打闹丧鼓”。有史以来,我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和记载几乎是微乎甚微,本文单节一篇,成论文式,联合成系,又为散文式,旨在较全面地探讨夜歌的起源和特征,夜歌的结构和形式,夜歌的俗成和演唱,以及夜歌的旨意和价值,使我们能对夜歌这一突出的丧葬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望能抛砖引玉,把夜歌艺术挖掘得更深一些。
一、夜歌的构成与模式
夜歌,顾名思义,是一种在夜晚吟唱的抒情歌种。专用于丧葬事宜,是一种颇具浓郁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
夜歌,属民间鼓词,具歌谣体。它的句读以七言为主,间或有句把九字句或八字句。句格有二二一二、二二三、三二二、三二三(八字句)、二二二三(九字句)五种。
夜歌的故事性很强,感情色彩浓厚,其文章有长篇和小段儿之分,每篇一般由接引、正文和推辞三部分构成。
接引,即是接歌,大多由演唱者自己讲几句谦虚的话,如:
灯笼点灯肚内明,实心朋友最难寻。
有缘得遇真君子,无缘难会会书人。
久闻久闻真久闻,久闻贤师有名声。
难得贤师来到此,三言两语好道情。
也有随便唱几句套话作开场白的,如: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许多帝王都无道,许多无道帝王君。
一朝天子一朝臣,九州八卦定乾坤。
前朝事实都不讲,且唱《》。
也有的直接就唱:
歌师落韵我来接,接着唱段《》。
接引歌很随便,一般地,初见面的歌友呤唱,歌辞都比较长,表示谦虚,尊重他人。直接就唱正文的做法,在社会上认为是很不礼貌的,非非常熟悉的地方和唱伴不可用,它容易闹出唱斗霸歌,产生矛盾的场面。
正文,即正式的演唱内容,后面详述。
推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一篇歌唱完之后继续唱,也叫做“换段子”;一种是自己唱完,要辞歌给别人,也叫做“换角色”。换段子相对整篇文章来说亦称尾煞,或结章,常与下一篇的接引联起,起转换的作用。换角色是辞歌给别人,可点名给谁,也可以不点名。不点名即唱:
我将此歌唱到此,将歌送与满堂人。
或:
唱歌还要歌师父,写字还需读书人。
白话闲言掠边过,无以好言谢师兄。
想要将歌长久唱,肚内无文不敢行。
灯盏无油尽了底,还请歌师向前行。
点名辞歌给谁,也没有多大变化,一般是先点名或点人(指出其特点),再恭维几句,就请他唱。句述无本,随口出。
推辞歌也以谦虚话居多。因为推辞是有不接受的可能的,一旦不接受,而歌场中又不能出现冷场,原歌手就只好继续唱。继续唱时,一般也有几句相衔接的话,如:
心想那位歌师唱,唱段雄文盖愚人。
那个晓得面子小,难请歌师出好文。
无可奈何充面子,再唱一段伴亡君。
等到这段文唱过,还请歌师向前行。
推辞歌也有简单的和不简单的之分。简单的如:
《》唱完了,不知是假还是真。
倘若那条唱错了,借烦龙笔改一轮。
不简单的则多达百余行,甚至两百余行。
由此看来,歌场之中、歌师之间是互相尊重,非常讲究礼仪的。
湘潭夜歌子辞别歌歌词:
起歌打扫堂前地,满堂炉内香。
道场真果散,奉请唱歌郎。
天地开张日吉时良,谁人制立起屋上梁。
谁人制立开挖池塘,谁人制立杀猪宰羊。
谁人制立男女成双,谁人制立写读文章。
谁人制立打鼓闹丧堂,黄道开张日吉时良。
鲁班制立起屋上梁,香祖制立开挖池塘。
张公制立杀猪宰羊,月老制立男女成双。
孔子制立写读文章,田家制立打鼓闹丧堂。
都来都来带把梳来,梳起东边云来雨来。
云来雨来锣鼓相催,鼓打一槌惊动天。
鼓打二槌惊动地。鼓打三槌惊动三官大地。
鼓打四槌惊动四值功曹。鼓打五槌惊动五子行孝。
鼓打六槌惊动六合同春。鼓打七槌惊动麻兰七妹。
鼓打八槌惊动八大金刚。鼓打九槌惊动九牛大造。
还有两槌歌不打,生人不打死人锣。
不知雷在哪里打,不知雨在哪里来。
不知云在哪里起,不知风在哪里来。
不知电在哪里扯,不知歌在哪里来。
雷在雷洲雷里打,雨在九宵云外来。
云在半空之中起,风在乌云洞里来。
电起闪母手中扯,歌是田家唱起来。
扩展资料:
湘潭夜歌子辞别歌创作思路:
湘潭夜歌子辞别歌夜歌来源于古代楚国地区一种丧歌,曲调十分凄凉,悲意动人,节奏缓慢,夜歌师用一面鼓伴奏,这和古代楚歌的表达形式颇为相似,也继承了楚歌中所表达的凄凉之感。
夜歌继承了楚歌以七字为一句的基本表现形式,并保留了楚歌中将每句中的第四字用为拖长音的特色,在湖南岳阳平江等地区的夜歌中还保留了大量《楚辞》中的原句。
夜歌师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将这种古老的楚国曲调保留下来,在守灵的时候请夜歌师来唱夜歌,并以鼓声伴和,曲调古朴,音韵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