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韵歌词

时间:2024-12-27 14:04:5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什么是押韵

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句子的末尾,这叫韵脚或韵字。一般来说,诗词的双数句子的末尾,必须押韵。

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其中的“新”、“人”就是韵脚,韵母是“in”和“en”,在平水韵中同属“十一真”韵部,所以这首诗是押韵的。

为什么要押韵

诗是韵文。不押韵就不是诗了。但是,韵文又不仅仅有诗,词牌,散曲,戏曲词,歌词,包括以前的赋,都是韵文。诗和词只是相对精致,短小的韵文。

那么为什么会有韵文产生呢?咱们最基础的韵文是什么?“顺口溜”。押韵就是为了让句子念起来“顺”,在每个句子最后用相同的韵母来表示句子完结,给说话的人找准节奏,增强句子的韵律性,让人读起来能卡在点上,抑扬顿挫,可诵可唱。

如果连顺口溜都做不到,就不要说写诗了。因为诗词的韵脚不单用来断句,找节奏,还可以通过韵脚的多种变化来反应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押韵也成为了诗词一种修辞方法,不再仅仅是一种形式。

押韵的规则

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有的是全都押韵,有的又不全是为什么?押韵是只要最后一个字押韵就可以吗?

押韵规则其实是根据诗歌发展而发展的。

早期的古风对押韵要求不是很严格,没有后来近体诗那么多规则。像汉武帝时发明的“柏梁体”,纯粹是皇帝大臣们在柏梁台上联句子玩,要求就是每句押韵。魏晋南北朝汉字音韵学发展以后,为了增强语句的抑扬顿挫,一般在单句就不要求押韵了,只在双数句子结尾要求押韵。

前面的断句相当于话没说完,停顿一下,如果句句押韵,人家就会产生每一句都可以做结尾的感觉,对整体篇幅产生混淆。就好像我们去听交响乐吧,明明过了高潮,大家都鼓掌了,可人家其实还有个尾子没演奏完,尴不尴尬?所以在没说完的地方就不要用韵,以示区分。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随着音乐的丰富,诗词篇幅增加而出现的。

最终到了唐朝,诗人们制定了近体格律诗,就将押韵作为一条规则明确了下来。

近体诗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其实押韵相对于近体诗规则来说并不复杂,只分为首句入韵和不入韵两种格式。如《宿建德江》首句就是不入韵的,而李峤的《中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种就是首句入韵格式的,“空”、“同”、“风”的韵母为“ong”、“eng”,视为同韵,在平水韵中同属于“一东”部,所以是押韵的。

近体诗一般是平声押韵,不允许邻韵通押,不允许转韵(律诗、排律),但是像这种首句入韵的格式,第一句的韵脚是可以押邻韵的,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古风的押韵就相对宽松很多,可以邻韵通押,中途可以转韵,但是在两联中(转韵的最小单位)不能平仄通押。可以押仄声韵,不过用仄声韵的时候,单数句就要用平声韵断句,这一点和近体格律诗相反。

其实都是为了创造出抑扬顿挫,有起有伏的朗诵感觉吧。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古绝押的就是仄声韵,所以在第三句就用了平声“翁”来断句。

押韵的忌讳

重韵,落韵,凑韵,倒韵,同义字相押,多音字非本义相押。

这个属于升阶问题,这里就不详细举例叙述了。

古今韵书

韵书古有《平水韵》,今有《中华新韵》,写诗的人需要先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赏析古诗词(平水韵),当然如果只是想自己写诗,不一定非得按《平水韵》来,用新韵就可以了,因为基于普通话,所以并不难,而且写出来的诗人人都能读懂,没有读音上的困扰,方便大众阅读流传。

但是阅读赏析古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还是对平水韵有些了解比较好。

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其实没有冲突。诗词这种文艺类作品,求同存异,不要相互苛责。

诗是韵文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诗以言志,诗以言情”。

中国古诗词又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牌、散曲等等。押韵这个大的概念针对每一种小的分类又有区别。包括使用的韵书也有不同。

押韵格式

从押韵本身的格式来看,分为隔句韵和排韵两种。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隔句韵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偶数句押韵。如:

山烟袅袅起,渐渐满苍穹。

星汉依稀见,长思林下风。

这里的单数句是不押韵的,双数句押韵,这就是隔句韵。而句句押韵的,就是排韵,如杜甫的《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

由于诗脱离音乐逐渐独立成为吟诵体,没有音乐的附加调节音调作用,朗诵的时候需要断句,所以后来的诗逐渐不再使用排韵。我们读到诗的时候,如果不押韵,就证明这一句话没说完,下面还有半句呢。然后到下一句双数押韵,就意味着一句话或者一首诗的完结。

因为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系统的,所以押韵与否其实是古人在朗读断句时的一个重要依据。

发展到后来的近体格律诗,就规定了只有两种押韵格式。一种是平(仄)起不入韵格式,那就是通篇都使用隔句韵。上面那首五绝就是这种格式。另一种就是平(仄)起入韵格式,即首联采用排韵格式,后面所有的诗联都采用隔句韵格式。说简单点,就是除了第一句,其他单数句都不押韵。如李峤的《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后来的诗基本上就只有这两种押韵格式,区别仅仅在于第一句是否押韵,排韵的格式就被舍弃不用了。也不仅仅是诗,词牌,散曲等等只要是用来朗诵的韵文都不再使用排韵。

那么还有没有现代排韵作品呢?是有的,在现代歌词中有时候存在。这是因为音乐的附着会让汉字脱离本身的音调,并且可长可短,节奏感也附着于乐曲,汉字本身的内部音乐性被忽略,这个时候即使出现排韵这种押韵方式也没什么打紧。所以歌词中偶尔会出现这种格式,但也是极少数。毕竟很多作词者在写歌词的时候还是要念得顺口的。

押韵的规则根据诗的不同形式有不同。

我们这里大体讲一下近体诗、古体诗、词牌。

近体诗的押韵

近体诗就是遵守平仄格律的古诗。押韵相对应就有自己的规则,因为近体诗最主要的类目是律绝(四句),律诗(八句)。在隔句韵的前提下,一首绝句顶多就是三个韵脚字(第三句不押韵),一首律诗顶多就是五个韵脚字(除第一句外单数句不押),这样基本上不会出现韵字不够用的情况。所以格律诗是不允许邻韵通押的。

不允许邻韵通押

什么是邻韵通押?就是我们今天可能听起来有些字的韵母发音感觉差不多,念起来好像还行,但实际上这两个字可能分属不同的韵部。

比如“心”、“真”这两个字吧,如果用他们作为韵脚字来写首诗,按照今天的普通话念起来可能是押韵的,但是“心”属于平水韵“十二侵”部,“真”属于平水韵“十一真”部。这就是两个邻韵字,他们的韵部相邻,发音相近。但如果使用平水韵写近体格律诗,这样就出律了。这是不允许的。

不过我们如果使用新韵,这两个字就合并到了“九文”部,这就不属于邻韵字,而属于一个韵部。所以如果我们使用平水韵写格律诗,这两个字不能押韵,但是使用新韵写格律诗,这两个字又可以押韵了。

只能使用平声字押韵

这是近体格律诗的特殊规则,与语法、音律无关。大概是唐朝诗人在创造近体诗格式的时候觉得平声有利于吟哦,摇头晃脑的那种状态,表达一种舒缓、旷达的意境,所以作出了这个规定。

这是个规定。已经存在而且会继续存在,并不代表仄声韵的诗就不好,但是仄声韵的诗就不是近体诗。我们要参加这个游戏,就要遵守这个规则。我们的感情也并非只能用近体诗来表达,像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就是一首仄韵诗,这就不是近体诗,但翻遍近体诗,除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没有其他作品能和《江雪》匹敌。

不能转韵

绝句总共四句,不存在这个问题。问题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和排律。律诗有四联八句,你不能前两联一个韵,后两联又换一个韵。排律是超长的律诗,那怕是上百句,也只能在一个韵部中选字使用。否则的话就出律,不再归于近体格律诗范畴。

出律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古体诗了。


上一篇:古诗新韵 歌词
下一篇:古诗朗读歌词

TAG标签:新韵古诗歌词

热门排行: 好一点的原唱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