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歌词和歌

时间:2024-12-27 02:43: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汉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它在配乐的时候不免经过文人或乐工的改动,但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辉。它是我们学习乐府诗的主要对象。乐府民歌题材范围很广泛:有暴露战争罪恶的,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有描写家庭男女问题悲剧的;也有些孤儿的啼泣,病妇的哀吟的。这一切都有其活跃的生命,有广大人民呼喊的声音,它使我们可以比较真切地看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

关于暴露战争罪恶,表现人民大众痛恨战争、反对战争的情绪的,如“鼓吹曲辞”里的《战城南》:

战域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袅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在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侍描述了在战争中不幸阵亡的士卒,他们的尸体都得不到埋葬,正好成了乌鸦的美餐。战场上一片荒凉景象,清冷的河水在无情地缸淌,岸边是昏茫茫的蒲苇丛,勇敢的士兵战死了,只有几匹受伤的马围着旧日的主人徘徊悲鸣。一望无际的疆场上,到处是一片死寂,再也见不到人们活动的踪迹了。战争不但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竟然在桥上盖起了营房,构筑了工事,致使交通阻塞,无法南来北往。诗中发问,“庄稼不能收获,君王您将吃什么呢?”年轻的将士们,早上出征时还是那样生气勃勃,晚上却不见他们归来的身影,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战城南》叙写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但略去了两军对垒时刀劈剑砍、血肉横飞的厮杀场面,紧紧抓住战斗结束后战场凄凉悲惨的景象加以描绘,把笔墨用在众多的死难壮士的遗体、驾马的悲鸣以及乌啄兽食、水深草长等方面,使人们通过这一切去感受战斗的激烈、残酷。表面上虽然没有明白提出反对战争的意见,字里行间,却散溢着人民大众对战争的愤恨和诅咒。作品中那摄人心魂的悲剧力量,使人为之动客。

与《战城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杂曲”中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并上生旅葵。各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写一个老态龙钟。衣裳褴楼的老兵,他整整度过了65年兵役的漫长岁月,今天才得以还家。这65年中,他历尽了千辛万苦,但这一切都熬过来了。他在还家的途中,离家还远远的,就急切地询问乡里人,家中还有谁?得到的回答是他的家已经成了荒坟。他抱着绝望的心境,走近了他的家门,在他的眼前,呈现着一派凄惨的景象:家屋久已衰败残破,当今已成为雉兔的栖身之所,以致见到人时,兔入狗洞,雉飞梁上,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他的心啊,完全碎了!当他走进家门时,映入他眼帘的是院子里长起了野谷,井台上生着野葵,满目苍凉。他还有什么希望呢?亲人已经死绝了,无奈他只好自己动手捣谷采葵,持做饭羹;饭羹熟了,他送给谁吃啊?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这怎能不叫他感到悲痛欲绝呢?他茫然地走出家门,望着苍茫的东边,老泪纵横,衣襟都湿透了。

《十五从军征》.全诗没有一句是诅咒战争的,但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处境的细致刻画,得出这一切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结果,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血泪控诉。

也有从描写征人漂流异地不得归家而显示战争和徭役所加给人民的痛苦的,如”杂曲”里的《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诗是写征人怀念乡土的心情的。征人远离家乡,那种悲痛的心情,好像车轮一样滚来滚去。在汉代的战争中,许多农民被迫去当兵或做劳役,结果不是命丧疆场,腐肉为乌所啄,便是漂流异乡,难得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

乐府诗里面有很多是反映阶级生活的,如揭露统治阶级奢侈淫佚生活的“清商曲”里的《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一作如何两少年),夹(一作挟)毅问君家。君家戏易知,易知友难忘。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一作中子为中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啾啾,鹤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大人且安坐,调丝方未(一作未遽)央。

这首诗把统治阶级黄金作屋,狎妓饮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无忌讳地反映出来。

统治阶级生活得越奢华淫佚,劳动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统治阶级的那种花天酒地生活的背面,隐藏着千千万万无依无食的劳动人民的血泪。乐府诗里好些歇辞都深刻地描写了这种情景,最富有斗争性和深刻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痛苦生活的是“清商曲”里的《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来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艰久居。”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被贫困所迫而欲铤而走险的男子,他本已不考虑后果,愤而出走,欲作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事,以寻求一家人的活路。但又放心不下,再回转家中,心情更加悲伤。他看到家里罐中无米,架上无衣。这就使他再下决心拔剑出走。善良的妻子不忍心丈夫去冒险,牵衣啼哭,动之以情,晓以利害。

最后主人公愤然表示,我头上的白发已渐脱落,再不能苦捱下去了。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急征暴敛,摇役繁重,因此,农村经济破产,广大人民食无米,穿无衣,无法生存下去。翦伯赞先生曾说,赋税、徭役、武装的压迫和刑法的威吓,这就是东汉政府对当时农民的恩典。在这样浩荡的皇恩之下,当时的农民,如果不甘饿死,那就只有两条出路:不是自卖为奴婢,便是合伙为盗贼。这诗就是不甘饿死的农民起来反抗的一种表示,有很积极的意义,是乐府诗中斗争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既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面目,又刻画了一个敢于反抗的坚贞、美丽、机智的女性形象。全诗三解,第一解写罗敷的美,作者用烘托等手法,写出罗敷之美,美到了让众人倾倒的程度。第二解:

便君从南来,五马立踯躅。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一解写“使君”(东汉时对州太守或刺史的称呼)在春巡时遇到了采桑的罗敷,便立即被她的美貌惊呆了,顿生邪念,企图占有罗敷,派小吏前去询问罗敷的姓名、年龄,提出了“共载”的要求,被罗敷巧妙地拒绝了。

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才貌。官职,以反击使君,使之无所施其技。

罗敷本是一采桑女,但她不仅有着容貌美,更有着美丽的灵魂,她不慕钱财、不慕权势,甘于过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断然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表现出一名普通采桑女的高尚情操。而且,她拒绝的方式也是非常巧妙的,她用有夫、夸夫这种方式来拒绝,表现出她的机智和无奈。

东汉权贵劫掠、调戏妇女是屡见不鲜的事,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反映。罗敷以一个柔弱女子,怎能脱得堂堂使君之手?硬顶是不行的,含糊其辞以求遁逃,也是不行的,何以杜彼觊觎之念?她用“夸夫”作为回答,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要职。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使使君自渐形秽,哪里还敢再生邪念。

乐府诗里关于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表现人民大众对它的抗议和愤慨的作品也不少。

反映封建制度之下的家庭悲剧的,如“清商曲”里的《孤儿行》。这首诗描写了孤儿受兄嫂虐待的昔况,从而揭露当时的封建家庭的黑幕。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思想的支配,一般人都竟于扩大自己的私有时产,这就使得同根兄弟在接受父母的遗产时,往往互相残害,私有时产制度的存在必然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偏狭心理。因此,封建社会的一个孤儿在忍受不住压迫的痛苦时,只能喊出:“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的沉痛呼声,其实这只是当时千千万万孤儿呼声中的一个而已。

反映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婚姻悲剧,最典型的是“杂曲”里的《孔雀东南飞》,这诗表现了一时牺牲于旧家庭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下的夫妇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有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等级限制,如“七去”条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使得做媳妇、子女、弟妹的在某些问题发生时,只有一味听从,任凭摆布,否则就是大逆不孝、大逆不道。在这种情形之下,不知屈死了多少男女青年,这篇诗就是以这种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所普遍遭受的痛苦情况作为描写的题材,用单纯朴素、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把它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向旧札教提出控诉的,是一篇暴露封建家庭问题和妇女问题的最有力的作品。

《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焦仲卿和焦母、刘兄,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兰芝是一个知书明理、勤劳能干的女子,她长的也是相貌出众,无与伦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精妙世无双”的美人儿,却被婆婆看成眼中钉,恨不得一口把她吃掉。她嫁得焦家二三年,深感“君家妇难为”、“徒留无所施”。所以她不得不割舍对小姑的顾恋,与丈夫的恩爱,自请遣归。离开焦家,摆脱焦母的蛮横驱使,算是跳出了一个火坑。但是兰芝预料到性情暴如雷的哥哥,不会听凭她的意愿,让她再与仲卿团聚,想到这里,便感到心如油煎。兰芝回到娘家后,果然阿母劝嫁,阿兄逼婚,使她难以忍受,她与仲卿的磐石、蒲苇之盟又不能够实现,最后只得举身赴清池,用死来表现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抗争。

仲卿是个府吏,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比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不为母亲的威迫利诱所动摇,始终站在兰芝一边,以死殉情。

诗中通过对刘兰芝、仲卿爱情命运的描述,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并表示了对兰芝、仲卿的同情和赞美。

同样揭露封建婚姻罪恶的,还有《上山采蔗芜》:上山采蔗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诛。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濂,故人工织素,织濂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濂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生动的叙事诗,通过夫妇的对话,真实地把新人、故人的容貌、才能,以及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心理都活生生地描绘出来了。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当时妇女悲惨的命运,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弃妇的勤劳的描绘,有力地讥讽了男子遗弃行为的愚蠢和不正当。

由于汉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儒术,封建礼教更加残酷地束缚着人民,男女恋爱是得不到自由的。但是,当时的青年男女并不因此而畏缩或屈服,甘做封建礼教的奴才,恋爱风气仍是很盛的。乐府诗里也有描写男女恋爱的歌辞,如“鼓吹曲辞”里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诗是描写男女恋爱不为任何环境所吓倒的,是一首民间的恋歌。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虽然被统治阶级剥夺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他们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思想、感情仍是相当健康的,因而表现在爱情上一真挚、牢固。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崇高的,海可枯,石可烂,而爱情不可移。

汉乐府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它使我们看到当时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压榨下呻吟的惨状;也能使我们听见当时人民大众脉搏的跳动和统治阶级荒淫的笑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对乐府民歌的了解得到比较真切的认识。

汉代乐府的民歌,不仅有深厚的思想意义,而且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有叙事的,抒情的,说理的,而以叙事最为突出。在许多叙事诗中,都写得故事生动,结构紧凑,形象鲜明。诗中还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不论是抒情诗和叙事诗,往往是借人物对话或近似戏剧中独白的第一人称的说话来表达。乐府民歌中还多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他的手法。语言也非常朴素自然。生动活泼,显示了人民语言的丰富与优秀。

歌词:

在歌词的写作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技巧呢?

一、歌词写作的最基本语言技巧,就是通俗易懂。在歌词写作中我们常用一些比喻的手法,但是这些喻体一定是人们所常见的,能够迅速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影象。如果影象太远,那么人们就会有一种模糊感,这样不利于传唱。而清晰的影象则可帮助人们理解歌词。象我们刚流行过的<两只蝴蝶>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云看小溪水-----一下就抓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一下就把人们带到了那种意境之中。

二、歌词写作中的另一个写作技巧,就是要语言精练,准确。歌词的语言精练很重要,一个字能表达的意思决不用两个,这需要语言的基本功,需要把握语言的能力。这个基本功不是一朝夕能练就的。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词汇,才能完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在神”这话总结的很精辟,只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顺手拈来。在这点上,我觉得杜鑫的未知数就写的很到位:“没有出路,就不如给我祝福,让爱情光荣地结束。没有祝福,到少也能给点帮助,让彼此坦成地认输。没有帮助,最好也能划分清楚。让身份不太模糊----语言非常精练准确。

三、歌词写作中的外来语。由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溶,现在的歌词写作中外来语越来越多,构成了歌词写作的又一亮点。现在很多优秀的歌词作者都在引用外来语,港、台歌曲中犹为多一点。当然这和它特定的历史背影有关,但是它也是一个信号。早在李安修的<单纯的女孩>中,就跳跃式的出现了一个lauc和project两个单词,到后来许多歌曲是竟出现了整段整段的英语。这些外来语穿插在华语歌词中,更增加了歌词的感染力,犹其对年轻的歌迷们更是一种吸引。

总之,歌词写作的语言技巧很丰富,我们在歌词写作过程中,要能尽可能地多注意流行歌曲的发展动向。为歌词创作提供更多的养料。

一、歌词的特点

我们<歌词广场>建立很久了,从建立到现在有很多词作者光临广场,使广场增色不少,但总体来看,比<原创诗歌>栏目办的要差几分,究其原因在哪呢?主要是有些作者在意识中很模糊,不知道诗与歌词有什么区别,更不知道歌词有什么基本特点。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先了解什么是歌词?歌词与诗的关系是什么?歌词与诗有什么区别?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单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歌词与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诗的一种形式,在远古歌词和诗实为一体的,这一点从原始的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基本上都是配乐而唱的,这是我国诗歌的传统特色之一。所以说它们的起源都是歌词,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发展,诗才和歌逐渐分离出来,变成了可唱的和不可唱的两种不同形式,这时人们习惯地把可唱的诗叫歌词;而不可唱的则叫诗。其实追溯起来,它们是同根同源的姐妹艺术。

配乐的诗与不配乐的诗,从艺术上看都是诗,所以歌词具备诗歌写作的全部特征及表现手法,所不同的是歌词是需要配乐的,因此,它要简洁利于传唱,更利于被人们所接受。而从结构上看,由于它要配乐传唱,它的语言、声韵及表现手法等,要符合音乐规律。也就是说,歌词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要受到音乐节奏及旋律的制约。

歌词作为歌曲的灵魂,是歌曲的有机整体。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歌曲的质量。我们可以看一看,凡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传唱开的歌曲,都有一个很有意境的好词相配。那么什么是好词呢?就是有着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富于时代感的歌词,都是好歌。象八十年代席卷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爸爸草鞋>;象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的,配合香港回归<中国心><万水千山总是情><人在旅途><万里长城永倒>;象进入新世纪后出现<常回家看看><两只蝴蝶>等一批优秀歌曲。词的意境都很美,语言都很生动。好的歌词能够启发曲作者的创作欲望,能激发曲作者的创作灵感,能把曲作者带入到那个美妙的意境之中,从而创作出附合歌词意境的曲子,从而达到词曲为一的艺术效果。古人说:“好马配好鞍”好词配好曲,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总体上来讲,好歌词就是有较深的思想内含及外延,能够高度地概括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是通过生动的文学语言,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歌词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知短小精悍,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歌词的写作要韵律和谐,节奏起伏,富于乐感,好唱易记,通俗易懂。

现代诗:

第一讲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第三讲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第四讲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五讲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空气

好一会屏息静气,

我多想听到你!

可你安然静谧,

你有怎样的话语?

伸出颤栗的手指,

我多想抚摸你!

可你无影无踪,

你有怎样的形体?

睁大渴望的双眸,

我多想看到你!

可你透明无色,

你有怎样的美丽?

可是我清清楚楚,

我一刻也离不开你!

我的生命里有你,

你随着我的一呼一吸……

在这首小诗中,空气成为结构中心的象征意象。安然静谧、透明无光、无影无踪的空气,却蕴含了作者的无尽心意——既是纯真高尚的爱情又是无限的人生追求,那样真切地支配着作者的生命,又那样缈远,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

第六讲诗歌模式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第七讲诗歌讲座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作者:寒山秋月 2005-11-2 14:15回复此发言

--------------------------------------------------------------------------------

2诗歌写作技巧(下)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第八讲诗歌模式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如前面所引述的E·Cummings《太阳下山》。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又如:中秋月

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滴泪水

落下来

湿了人间。

附:诗歌现状

一是传统现实主义诗歌--理性化的内容。如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如《粉笔吟》。

二是朦胧诗--不朦胧的本质。如顾城的《睁开眼》。

三是第三代--先锋派,超前派等。

四是“热潮诗”。如汪国真的诗。

我也是百度搜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一篇:下山歌词告诉
下一篇:下山歌词垃圾

TAG标签:和歌下山歌词

热门排行: 好一点的原唱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