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水利设施建设典型材料
乡镇水利设施建设典型材料
一、正视现状,统一思想。我乡属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地面径流少、植被覆盖率低,水利资源十分珍贵,是农业生产命脉中的命脉。然而,多年来水利设施严重老化,蓄水工程蓄水能力差,输水工程渗漏不配套,遇雨则涝,停雨则旱,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乃至成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尤其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群众对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日益低下,部分村的水利设施出现ต了“不进反退”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乡党委、政府把兴修水利作为为民办实事、凝聚民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行“三破三树”,切实统一¢全乡干群对兴修水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一是破“麻木”思想,树优患意识。一方面,针对群众得过且过的心理,大力宣讲冬修水利是防止“小病”挨成“大病”的根本保证,与春修、灾害过后修相比,又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点等浅显的道理,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冬修水利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组织技术人员加大了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排查力度,对有隐患的设施做到早发现、早维修、早处理。二是破“等、靠”思想,树自主意识。坚持“谁出力、谁受益”。 进入大经济、大发展的大环境。目前,全乡各村制定的“水利建设占地一亩以内不予补偿,一亩以上的给予适当补偿”等村规民约,得到了村民的积极拥护。
二、紧扣实情,完善机制。冬修水利既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要求,又要紧扣实情,因地制宜,硬化措施。为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近年来,我们切实完善了“三项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水利建设落到实处。
一是干部带头参与的机制。为了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乡乡村干部既当好指挥员更当好了排头兵,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全力投入到冬修中去。在2005年水利建设中乡干部义务投工投劳达1500多个,捐款捐资9000多元,用一心为民的作风,促动了广大群众冬修水利积极性的高涨。去年六月份中洞水库外引渠因年久失修©,被水冲垮100多米,要想彻底修复必须一个多月紧急抢修,水库如果在雨季蓄不到水,将严重危险全乡6000多亩水稻的灌溉。为此,乡党委、政府立即组织全体乡干部投工投劳果断采取用木板渡槽的方法临时维修,在维修的过程中很多群众闻讯乡干部在维修水库外引渠都主动投入到维修工程,通过干部群众三天三夜的连续奋战,确保了外引渠的正常引水,保证了6000多亩的晚稻灌溉用水。
二是责任落实到位的机制。对驻村乡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实行分片包干、分工合作、任务到人的工作制度,工资实行浮动;对工程设计科学、节约、高效的技术人员给予重奖,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技术人员,除扣发工资外,还采取措施及时给予调换工种,或作待岗处理;对冬修水利完成好的村优先考虑评优评先并在经济工作会上给以重奖;对群众冬修积极性高的村在资金、物资上倾斜扶持。同时,严格了质量把关程序。将质量意识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设计、施工、验收三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不搞不求质量的高速度、虚进度。要求技术人员以工地为家,严格按工程设计要求搞好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认真与工程建设人员签订《工作任务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乡领导亲自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及进度,真正做到水利工程投入一件,建成一件。
三是市场投资运作的机制。对急需维修但乡村集体和群众暂时无力投入的水利项目,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进来。通过此举我乡重点抓好了新坡村至坪坑村将军电站发电灌溉两用渠道防渗3.5公里;新修郭家桥电站、兰家电站发电引水和农业灌溉两用渠道4.6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00多亩。老板出资新建渠道,利用灌溉余水发电,农户与老板共同受益,实现了工业用水与农业灌溉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水资源的效益。 尽管我乡的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现实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7·15”洪灾中,我乡的一些老化的水利设施严重损毁,灾后我乡积极组织力量修复水毁水利设施,通过采取临时应变措施暂时缓解了灌溉和饮用水问题,但今冬冬修水利的任务仍相当艰巨。目前我乡已将水利兴修的任务进行量化细化,并集中力量,突击会战,只争朝夕,力争在春节前基本完成今冬明春水利兴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