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 .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จ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 ت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ღ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二、在不断追✿问中追求的教学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