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mdash;“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ญ神、沉默甚至抵触。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2.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生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父母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下降,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同时,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这个饭碗不放。学生的&ldquo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输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学校,一个好的班集体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原因就在于此。
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成长中学生的需要
初中学生还处于成长期,他们的生理发育还没有成熟,他们的心理发展更显得很“稚嫩”。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们的学生是在家长的关心爱护下长大的。当进入初中后,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面临理想和现实的种种矛盾,面临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高发期,也是学生不良心理的最佳☭矫正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学生走向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后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反映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且很难进行桥正。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当今社会,法制日益健全,文明高度发展。但同时,也充斥着暴力、赌博等等不良现象。中学生辨别能力弱,耳濡目染,心灵容易受到这些社会阴暗面的侵蚀。如引言所述那位学生,其实就是受家庭暴力影响而导致的心灵问题。因此,和谐的社会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三、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优化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能起到引发、导向和定向的作用,因此,优化班级的种种环境,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一,优化班级人际环境。在学校生活中,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关系。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同学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没有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爱护、宽容和理解,班主任工作便难以有成效,更不用说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我在工作中针对某些学生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开展合作性活动,多组织集体性活动,特别关照性格孤僻的学生,引导他们逐渐融入集体之中,同时通过让学生当“小助手”、“小班主任”、“我向老师提意见”、“我对同学发牢骚”、“找知心朋友”等师生、学生之间开诚布公的活动,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
第二,优化班级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此,我努力创造多种民主管理形式,通过做“特色班长(文艺、棋类等)”、“每周一星”值日制度,使每个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队会、心理专栏、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 ツ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
第三,优化班级心理环境。学校培养人,不仅是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性格,成为个性心理上和谐发展的新人。因此,对处在性格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在班级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比如,针对学生没有上进心、无目标的问题,开展理想和前途教育;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他人对集体冷漠的问题,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帮助别人,让学生体验社会的温暖,从而形成爱集体、爱他人、爱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2、调动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育活动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班主任工作中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他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景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等于是班主任打开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心中健康向上的意识,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比如,有一段时间,班级里发生好几起因小事而发生口角,既而恶言相向的吵架事例,严重影响到整个班级。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然后,我以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情绪高涨,竞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接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几个吵架的同学彼此不约而同地走向对方,手紧紧握在一起……这次班会后,同学们更体会到“包容”的涵义了,班级里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风。
来源:小洋人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