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
在XX水利学会2007年年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XX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时刻,XX水利学会召开2007年年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这次年会的全体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高举XX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XX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XX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XX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为水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节约保护,把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努力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XX水利学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团体,近年来,在探讨水利学术理论和治水方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咨询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作用。XX水利学会年会是一个交流探讨、集思广益的重要平台,水利部老部长汪恕诚同志多次出席年会,先后作了资源水利、水权与水市场、水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权转换、大坝与生态、生态调度等专题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大家很有启发,对推动工作起了重要作用。我这次来参加会议,主要是向大家学习,同时也借此机会,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会,就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些水利问题,谈点个人认识,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新XX成立以来,在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水利发展征途中,我们对水的认识日益深刻,对治水规律的把握逐步深化,各项水利实践不断深入。特别是1998年大水以后,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根据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成功之路。
(一)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时代背景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开始转型,水资源条件变化明显,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长江大水、黄河断流、沙尘暴肆虐、水污染事件频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水利的一些重大问题亟待我们做出回答。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水利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针对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中的保障作用,优先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各流域、各地区紧密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水利部党组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总结我国多年治水实践特别是新XX成立以来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及时总结实践中一些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开启了水利实践的新征程。
(二)全面把握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涵盖了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水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给洪水出路,改变长期以来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
——坚持改革创新。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水利建设与自身建设相统一,推动水权水市场理论创新,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科技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深刻变革,建立健全水利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活力源泉。
——坚持现代化方向。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先进的水管理体系,有效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明显进步,人人共享青山碧水。这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宏伟目标。
(三)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当前,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机遇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高度重视。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把水利纳入重点支持的领域。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利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近年来大幅度增加,为稳定和增加水利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水利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跨越,水利改革逐步深入,水利科技不断进步,法制保障日益增强,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四是全社会关注水利,水患意识、节约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从挑战看,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导致我国水资源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三是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水利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加复杂,影响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明显,水利改革任重道远。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针对水利发展与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四)下功夫抓好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落实
近年来,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探索是积极的,措施是扎实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进展还是阶段性的,不少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要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变成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各个领域,贯穿于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全部过程,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新发展,努力开创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二、关于防汛抗旱工作
(一)今年防汛抗旱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特点:一是领导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亲赴防汛抗洪一线视察灾情、慰问群众、指导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二是准确测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加密报汛频次,实施滚动预测预报,增强防御水旱灾害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对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科学调度。在抗御淮河大水中,科学调度石漫滩等上游水库拦洪削峰,预留洪泽湖防洪容量,及时启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等泄洪河道,相机启用蒙洼等十个行蓄洪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四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淮河防汛过程中,紧急转移80多万人,无一人伤亡。在防御“韦帕”、“圣帕”等超强台风中,及时转移安置受威胁地区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防御第16号台风“罗莎”,没有造成一人伤亡。五是工程显效。1998年以来,中央投入防洪工程建设资金1706亿元,治淮骨干工程累计安排中央投资266亿元,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为抗御大洪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治淮工程在今年抗御淮河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六是应对有力。及时启动防汛抗旱Ⅳ级以上响应60次,累计派出67个工作组,及时拨付防汛抗旱经费17.88亿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防汛抗旱工作。七是成效显著。汛期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全国因洪灾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减少近五成,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较常年同期减少两成。抗旱方面,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解决了1476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浇灌土地2.35亿亩,大大减轻了农业损失。
总的看,今年暴雨虽强,但应对有序;洪水虽大,但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损失较小。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扎实工作;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得益于依法科学防控,给洪水以出路,从被动抗洪转变为主动防控;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防洪减灾措施发挥的巨大减灾效益;得益于各部门团结抗洪、密切配合,广大军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
(二)当前防汛抗旱面临着新情况
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我国防洪抗旱能力显著提高,为抵御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江大河综合防洪体系还不完善,防御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能力仍然不足;80%的灌溉耕地仅能抗御一般性干旱,应对持续性干旱和严重干旱的能力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我国防汛抗旱的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防汛抗旱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第一,极端天气灾害对防汛抗旱工作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年平均气温升高,北方地区连续出现21个暖冬。二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北方降雨量减少,南方降雨增加较明显。三是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大。四是海平面上升加快,山地冰川退缩加速。受此影响,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的强降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如去年重庆、四川发生的极端干旱,沿海发生的“桑美”等超强台风,今年济南、重庆发生的特大暴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洪涝干旱灾害,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汛抗旱的要求越来越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洪水威胁地区的人口增加、财富增多,一旦出事,所造成的损失会非常巨大,我们越来越淹不起。“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因旱受灾面积3.56亿亩,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严重,我们越来越旱不得。
第三,中小河流、山洪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我国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约5万条,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水灾害,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全国山洪灾害威胁区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有1836个县级行政区、约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的直接威胁。山洪灾害由于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往往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
第四,城市和工矿企业的防洪问题越来越突出。今年济南、重庆发生的强降雨和山东新泰发生的淹井事故,集中表明我国城市和工矿企业的防洪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的防洪标准低,工矿企业的防洪意识淡薄,防汛预案不落实,应急能力不强,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五,全社会对防汛抗旱工作越来越关注。当今社会,人们的安全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信息获取渠道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各界对防汛抗旱工作越来越关注。进一步增加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透明度,使防汛抗旱工作更多地置于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着力做好新时期的防汛抗旱工作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用水安全放在首位。这是防汛抗旱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抗洪抢险中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迅速转移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众,妥善安置好灾民的生活,保证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抗旱中要优先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
第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给洪水以出路。妥善协调防洪与避洪的关系,既要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又要给洪水必要的出路。依法严禁盲目围垦湖泊洼地,侵占行洪通道、调洪场所和蓄滞洪区无序开发的行为。严格制止人为加大水土流失的行为,减轻江河湖库淤积,恢复和扩大洪水行蓄通道和场所。
第三,坚持防旱与抗旱相结合,推动抗旱工作的全面转变。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应当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易旱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打一批深井作为大旱时的应急备用水源。大中城市要逐步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建立旱情预报制度,加强对水情、墒情的监测预测。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必要的抗旱物资储备,探索旱灾保险制度,加强对旱灾的综合救助。
第四,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增强抗灾能力。按照规划要求,继续加强工程建设,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力度,推进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强化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旱水源建设。以防御山洪灾害、台风为重点,健全应急管理措施,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洪水预警预报、防洪区管理、洪水保险、洪灾救济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第五,坚持依法、科学防汛抗旱,提高防汛抗旱水平。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法规体系,落实防汛抗旱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妥善转移安置群众,依法补偿群众损失,把防汛抗旱活动全面纳入法制轨道,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提高防汛抗旱预测、预报、决策、调度的科技含量,努力推进防汛抗旱现代化。
三、关于民生水利问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水利工作与民生密切相关,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对农村饮水安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绝不能让群众再喝高氟水。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加快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集中力量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今年太湖、巢湖、滇池蓝藻暴发后,国务院两次开会研究,要求把加强“三湖”污染治理作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每次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中央领导都及时做出重要批示,亲赴灾区视察指导工作。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加之水利历史欠账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还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我们要把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
一是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民的生命健康,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涉及15万个行政村,工程点多面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关键是要结合实际,真正选好水源、选好工程形式、确定合理规模,优化工程布局,确保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二是着力解决水库病险问题。我国还有3.7万座病险水库,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成为安全度汛的心腹之患。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6200多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病险问题。
三是推进灌区节水改造。我国灌区普遍老化损坏严重,灌溉效益衰减,“十五”期间因水利设施损坏报废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11万亩,相当于每年减少10个30万亩的大型灌区;灌区末级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损毁严重,灌溉面积萎缩,抗灾能力差。要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解决好末级渠系的“肠梗阻”问题。
四是加快农村水电开发。农村水电是广大农民可以在国家扶持下依法开发利用、增加收入的宝贵资源。我国农村水电分布在1600多个县,与广大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分布一致,可供农民开发利用的资源点有十几万个。要统筹农民利益、地方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加快解决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规模,开辟农村水能资源丰富地区贫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新途径,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是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饮用水和灌溉水污染、城乡河湖环境脏乱等问题依然严重,一些地区生态持续恶化,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整治农村沟塘渠系,打造城市亲水平台,加强水质保护,建设清洁河道,改善恢复生态,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优质生活、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
六是搞好水利血防工作。水利血防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加大《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的落实力度,结合江河综合治理、节水ษ灌溉、人畜饮水和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完善水利血防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步伐,实现血防工作近期目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七是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水库移民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庞大群体。要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扶政策,把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以及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作为近期重点目标,逐步建立起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水库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使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水利建设发展还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大江大河与中小河流之间,水利建设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总体上看,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水利基础设施不是过多,而是严重不足;水利建设不是超前了,而是相对滞后。我们要紧紧抓住水利发展的重要机遇,掀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的高潮,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持续提升水利的经济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防洪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快以治淮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大江大河治理,尽快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实施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排涝等新3项工程建设。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现有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重点推进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治理、荆江下游河段崩岸治理、黄河下游治理以及其他流域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重点河段、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堤防巩固达标建设,加强沿海地区海堤达标建设,加强重要河口综合治理,重视城市和重点地区排涝设施建设。抓紧大江大河蓄滞洪区建设,优先安排使用频率较高、在流域防洪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快长江城陵矶附近100亿立方米蓄滞洪区和淮河、海河等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成嫩江尼尔基、右江百色、四川紫坪铺、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等骨干工程建设,做好西江大藤峡、嘉陵江亭子口等“十一五”重点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水资源调配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加快辽宁大伙房输水、甘肃引洮等重点调水工程建设和海南大隆、重庆鲤鱼塘、山西张峰、内蒙古三座店、西南中型水库等水源工程建设,加快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重点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前期工作,重视抗旱水源和城市应急水源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水源。
三是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以小型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和土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结合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规划和新建配套灌区,开发粮食生产的后备战略资源。在干旱缺水地区和山区,因地制宜地修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提高抗旱能力。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牧区,发展以灌溉草场为重点的牧区水利,提高草原载畜能力,实施“小建设”,实现“大保护”。在农村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快农村水电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与环境。
四是加快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首都水资源保护和塔里木河流域、黑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全面实施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和输水沿线、三峡库区、承担供水任务的大中型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加大“三河三湖”等水污染严重的江河湖库的治理力度,实施太湖流
域综合治理保护工程和松花江水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海河流域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工程和武汉、桂林等城市河湖水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加强省界断面、重点排污口水质监测设施建设和监测网络联网建设,提高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力度,加强重点地区地下水监测网建设,实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有效监控,实施南水北调受水区等重点地区地下水压采方案。
五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重点实施预防和保护;对开发建设强度较高、易发水土流失的区域实施重点监督,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京津风沙源、首都水源区、晋陕蒙砒砂岩区、珠江上中游石灰岩地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重点治理,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加强对水土流失主要来源区的治理,开展以治坡与治沟、治土与治水相结合的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
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切实编制好流域和区域的综合性和专业规划,优化工程布局,区分轻重缓急,分步有序实施。二是坚持东中西协调推进。东部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要着力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夯实区域发展的水利基础。三是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在继续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解决区域性水利问题的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下大力气搞好面向广大群众的小型和微จ型工程建设,加快基层水利发展。四是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结合。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在积极开展新工程建设、完善水利布局的同时,重点加大现有工程的改造和改扩建力度,打好短平快,这是一条费省效宏的路子。五是坚持硬件与软件配套。处理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设施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关系,加快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水利社会管理、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软硬件系统建设。六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共赢。
五、关于水利管理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水利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水利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我们不仅要建设好、管理好水利工程,还要下大力气管理好水资源,管理好河道、湖泊等水域,管理好水能资源。
近年来,在加强水利管理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要看到,水利工作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水资源管理还比较粗放,水利建设市场还有待完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问题比较突出,侵占河道湖泊水域、非法采砂、过度无序开发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必须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依法管理。加强水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水管理制度,加强水行政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坚决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规范和约束涉水事务。二是强化科学管理。加强基础,搞好资源调查评价,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改变流域综合规划滞后于土地、城市、水电、航运等专业规划的局面,充分发挥规划在水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现代高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水利管理中的运用,提高水利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强化创新管理。要在管理上不断创新思路,更多地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加强水利管理,逐步完善水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强化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水情的水利管理制度,提高水利管理水平。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
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建立国家水权制度、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规划基础,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依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性指标,制定并实行最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利用的状况。统筹水量水质、地表地下水、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统一调度,保证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用水需求。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推行水域纳污总量控制制度,制订更加严格的废污水排放标准,强化水资源保护。以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为重点,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生态治理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趋势。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进一步落实水利工程建设“三项制度”,规范项目法人组建,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加大工程监理力度,逐步解决工程建设主体之间“同体”问题,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加强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落实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实行核准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重、特大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水利工程验收管理,及时对已竣工水利工程进行验收。
(三)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不仅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还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责任,落实“两项”经费,搞好工程维修养护。实行水库注册登记和水库降等与报废制度,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确保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加强调度管理,把汛期调度与全年调度、洪水调度与水资源调度、水量调度与水质调度、区域调度与流域调度结合起来,有效调控水资源。充分发挥自身水土资源优势,建设好水利风景区,开展水利多种经营,提高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增强水管单位的经济实力,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
(四)加强河道管理
加快河道管理立法,完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规范和约束涉河事务。编制全国重点河湖的岸线利用规划,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岸线创造良好的基础。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坚决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推广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经验,理顺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加强采砂管理,指导砂石资源有序开发,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确保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
(五)加强水能资源管理
按照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加强水能资源管理。科学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合理划分水能资源的重点开发区、保留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做到开发有度。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强化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对水能资源开发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开发有序。实施水能资源开发许可,逐步建立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理顺水能资源管理体制。
六、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其核心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以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系统、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系统。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距离规划确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完备,三是监督和制约手段十分有限,四是投资保障与节水的力度不相适应,五是全社会节水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进一步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重点。“十一五”期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要下降20%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要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要提高到0.5左右,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要下降到15%以下。西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辽河流域、南方水污染严重地区是当前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区域。在水资源短缺地区,要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抑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要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减排,促进清洁生产;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确保生态需水,严禁过度开发水资源。
二是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抓紧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健全各流域、各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尽快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推进水权转换,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水资源利用密切相关的行业发展规划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制度。继续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和地下水管理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节水配套法规体系,推进依法管理节水。
三是不断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程措施。农业节水要重点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灌区改造,“十一五”期间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的情况下全国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0-3000万亩。工业节水要在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对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改造,降低用水定额,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废水处理与回用能力。城市生活节水要重点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推广城市建筑的中水利用、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加强再生水、雨洪水、矿井水、海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
四是逐步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监督管理。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和水功能区管理,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建设。扩大计划用水管理范围,将取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达到一定用水规模的用水户一律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范围。大力推进节水产品认证工作,建立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性淘汰制度。加强用水计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监测工作,尤其是地下水位和河流枯水位的监测、分水断面以及重要取水户的水量水质监测,依法提出水功能限排意见。完善执法监督和处罚机制,建立节水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与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并分解到各地区、各有关行业和重点企业。
七、关于流域管理问题
流域不仅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也是独特的经济和人文地理单元。水资源的不可分割性、流域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必须以流域为单元,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这既是世界各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水法》确立的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体制。
近年来,部党组强调流域机构要当好河流代言人,这是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流域管理职能的形象概括和基本要求。七大流域机构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流域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特点鲜明,成效突出。长江委积极探索实践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主要目标的治江新思路,明确了“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的重点任务,与流域各省一道,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和“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加快长江防洪治理,加强三峡建成后流域江湖关系以及防洪、供水、生态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建立长江采砂管理新模式,率先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流域规划同意书制度。黄委提出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理念,明确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奋斗目标,初步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创造了伏秋大汛60年干堤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连续8年保持了黄河不断流,构建“拦、排、放、调、挖”等多措并举的水沙调控体系,8次实施黄河调水调沙。淮委与沿淮各省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加快了治淮工程建设步伐,有效应对了2003年和今年的大洪水。海委制定了海河流域生态恢复目标,强化水资源配置,实施引黄济津、引岳济淀、引黄济淀等应急补水。珠委实施压咸补淡,保障了珠江三角洲和澳门供水安全,强化了防洪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松辽委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民主协商制度,在流域水量分配和水权制度建设上迈出了积极步伐,在湿地生态补水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太湖局加强了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在应对太湖蓝藻暴发中反应迅速,措施得力。总的来看,流域机构在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水行政主管职责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行管理体制约束,流域管理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一是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虽然已经确立,但一些具体的职责仍然不够明确,部门之间的分工还不明晰,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二°是流域管理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与环境变化等方面的把握和研究亟待加强,流域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三是流域管理的手段需要加强,尤其是在扭转过度和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破坏水生态与水环境方面,还缺乏有力有效的制约措施。真正实现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任重而道远。流域管理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认清流域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每个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同,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一样。例如,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江湖关系、水沙关系、中下游防洪形势等将发生新的变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地等重要水域的保护任务非常繁重,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黄河善淤、善徙、善变,泥沙问题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重;淮河人水争地矛盾多,洪灾发生频率高,涝灾问题突出,洪涝干旱交错,河湖关系复杂,水资源保护亟待加强;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严重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珠江流域对洪水和水资源配置的总体调控能力不强,城市防洪问题突出,咸潮入侵对珠江三角洲和澳门供水造成威胁,水资源保护任务繁重;松辽流域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湿地保护中承担着艰巨的防洪、水资源配置和生态保护任务;太湖水污染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各流域机构要从本流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破解难点。
(二)进一步明确流域管理的思路和目标
长江流域要围绕“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的总体目标,正确处理江湖关系、调水区与受水区关系、开发与保护关系,抓住关键区域,抓紧研究和建立维护健康长江的科学指标体系,积极探索以三峡为核心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和生态调度方案,进一步完善流域综合防洪体系、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确保长江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永续利用。黄河流域要以“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为主要目标,加快构建和完善防洪减淤体系、水沙调控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体系、水质监测保护体系,确保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时下游地区防洪安全,通过“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塑造协调的黄河水沙关系,加强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解决好水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问题,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淮河流域要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扭转流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加快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掀起新一轮治淮建设高潮,扩大中游行洪能力和下游河道泄洪能力,改善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涝条件,结合南水北调东线等水源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加强水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改善水利工程调度运行方式。海河流域要把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作为流域管理的核心工作,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与骨干河道、水库工程和地下水水源等有机结合,合理调配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等多种水源,着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着力保护重要水源地,着力控制地下水超采,着力改善生态用水条件,确保京津地区防洪安全。珠江流域要以保障下游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安全、维系流域良好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建设绿色珠江为主要目标,加快流域控制性枢纽建设,增强对洪水和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有效治理珠江三角洲、重要高原湖泊的水污染以及石漠化问题。松花江辽河流域要以保障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主产区灌溉用水需求,维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水利支撑为主要目标,逐步形成“东水中引、北水南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重要城市和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水资源需求,提高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加强重点河湖的水资源保护,加快黑土区、西辽河等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保护重要湿地。太湖流域要以巩固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流域水环境、建设现代化流域为主要目标,建成由江湖堤防、海塘、水库塘坝、河网、骨干闸坝、自动监测、实时调度等构成的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的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实现“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结合引江、生态修复等措施,修复和维护水体的环境和生态功能。
(三)进一步夯实流域管理的基础
以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为契机,结合国家和区域主体功能区划,进一步规划好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确立不同功能区、不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性指标,使流域综合规划成为实施流域管理的重要依据,成为统筹流域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河流健康的行动指南。同时,以流域综合规划为龙头,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加快建立和完善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相统
一、水利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行业规划相衔接,功能齐全、覆盖全面、层级配套、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流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水资源保护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网络等,努力提高流域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进一步强化流域机构的管理职能
当前,流域机构要重点依法履行好三类职责。一是全局性职能,如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洪水调度、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资源调度等。二是调处性职能,主要是省际间在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的协调处理。三是控制性职能,包括河流功能区划的控制、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指标控制、省际河流断面水量水质监测控制,以及对流域水资源调配有重大影响的控制性水工程的建设、管理与调度。履行职能需要一定的手段,要特别落实好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防洪影响评价制度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重点河段、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五)进一步建立灵活高效的协调机制
统筹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渔业、旅游等各方面的目标,加强与流域涉水部门、相关行业、有关机构、主要用户以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不同地区的协调与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议事决策机制和权威高效的执行机制,着力构建统
一、协调、规范、高效的水利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交流、发布和共享机制,大力畅通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团结治水,合力兴水。
八、关于深化水利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近年来,水利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得到加强,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功能区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公共财政在公益性水利事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势头不减。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工程建设“三项制度”逐步完善,水管单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水价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水费实现了由费到价的转变,价格机制开始在水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节水型社会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水利体制尤其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正在逐步建立。
但要看到,目前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水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基层水管体制改革遇到许多困难、进展很不平衡,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亟待进一步加以落实。建立和完善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需要继续付出艰辛努力。
(一)把握水利改革的方向
水利总体上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既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也要努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要加强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也要发挥和调动社会与公众的积极性。水利改革要在打基础、管长远、解难题、促发展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法治化进程、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二)突出水利改革的重点
一是建设国家水权制度。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体系和覆盖各行各业的总量控制指标与用水定额指标,鼓励水权的合理流转,规范转让行为,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与节约保护。二是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筹水量、水质、水能、水域的管理和保护。加强行政区域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统筹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水源地建设、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工作。三是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研究建立水利投入的长效机制。水利的公益性特点决定着公共财政投入是水利投资的主渠道,要争取增加并切实用好预算内基建投资和财政支农资金,保持重点水利工程和关系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稳定增长。完善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民办公助”投入机制,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认真做好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研究等工作,积极争取扩大水利资金来源。增加地方水利投入,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水利建设。争取国家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对水利的支持。四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要求,在水利工程分类定性的基础上,将公益型水管单位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公益性部分的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列บ入政府财政预算,落实水管单位职工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做好人员安置,推进管养分离,深化内部改革,尽快使水利工程管理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五是推进农村水利改革。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逐步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落实管护责任。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政策,稳定乡镇水利站☣等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六是继续推动水价改革。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改革水费计收方式,逐步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生产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七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际的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八是改革水行政管理体制。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逐步理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按照建设法制型、服务型、效能型和廉洁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效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增强水利改革的协调性
当前,水利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要认真研究和具体设计改革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区分轻重缓急,合理确定改革的先后顺序,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高度重视在改革的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有关方面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配合,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推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九、关于水利政策法规 但要看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条件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水利工作所面对的利益主体更加多样,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流域区域、城市农村的水事矛盾更加突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水利政策法规建设目前尚不能满足水利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水利法规体系还不配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明显,化解水事纠纷的机制还不完善,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水利政策法规建设质量还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水法制意识仍需继续强化。加强水利政策法规建设,保障水利长远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水法规体系。按照水法规体系等总体规划要求,针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突出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流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继续推进水法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加快《抗旱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节水条例》、《太湖管理条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二是加强水利政策法规研究。围绕影响水利发展的重大问题、长期积累的难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为水利发展争取政策支持。要搞好政策措施之间的衔接,包括水利政策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水利政策之间的统一。要善于借鉴国内其他行业和部门的成功做法,善于吸收国外发展水利的先进经验,善于借助中央和国务院政研机构、综合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的力量,提高水利政策研究的水平,促进政策措施的出台。
三是加大水利执法监督力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规范和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侵占河道湖泊、污染水体、破坏水环境等水事违法行为。继续推进水利综合执法。
四是做好水事纠纷调处工作。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推进全国水事矛盾焦点地区省际边界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河道整治规划的编制,完善各流域省际水事纠纷应急预案。积极探索预防和处置水事纠纷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机制。
五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与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结合起来,继续完善水行政许可制度,推行水行政许可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实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六是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创新水利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推进普法宣传和水法制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律素质和水忧患意识,增强遵守水法规的自觉性,维护水法律法规的权威。
十、关于水利科技创新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应对水资源领域的重大挑战,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治水,始终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近年来,水利系统认真实施科技兴水战略,紧紧围绕水利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转化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水利传统行业,以科技进步推动水利现代化,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水利科技水平初步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不少领域尤其是泥沙研究、水文水资源理论和应用研究、坝工技术、节水技术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水利科技发展很不平衡,水利科技对水利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亟待研究解决,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亟待普及推广。
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科技工作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把握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利用,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大力提高科技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力争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工程安全及管理等领域实现科技新突破,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第一,大力加强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等背景,根据治水实践的需要,力争在一系列重大水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江河治理方面,要研究长江的江湖关系,三峡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河势影响,黄河水沙规律与有效调控措施,淮河与洪泽湖的河湖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防洪抗旱减灾方面,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水资源演变规律、极端水旱灾害特点及有效应对措施,蓄滞洪区的调整及有效利用,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对防洪的影响及对策。在水资源领域,要研究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演变规律,微观领域水的高效利用机理,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与灌溉制度,大范围的水资源保护和水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等。还有很多问题,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第二,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传统水利行业中的应用,注重技术更新改造,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进水利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水利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水利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水利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水利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科研课题要来源于实践,科技成果要应用于生产。
第三,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不断加强并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大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水利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十
一、关于加强自身建设
当前,水利事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发展与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和切实抓好自身建设,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作风、体制、机制、制度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根本,以“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找准党建工作融入业务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XX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凝聚精神、指导行动、推动工作,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水利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水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三)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多干打基础、利发展、管长远的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倾听基层和群众呼声,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牢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项目建设管理、关键岗位的监督。继续加大执法监察、工程稽查和审计监督的力度,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做到“工程优良、干部优秀”。
(五)切实加强基层水利工作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工作,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加大对基层水利部门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基层水利的投入,帮助基层水利单位摆脱困难。加强对基层水利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研究,完善有利于鼓励、保护和引导基层水利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狠抓水管单位改革、水价等有关政策的落实,理顺基层水利管理的体制,增强基层水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六)切实加强水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传播和谐文化,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为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以水利实践为载体,弘扬水文化传统,创造先进水文化,推动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十
二、关于水利现代化
推进现代化始终是XX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线。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没有水利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近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在探索水利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提出了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指标体系,建成了具有较高标准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工程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调控能力明显增强,水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明显加大,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得到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有了较大增长。
但是,从全国来看,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才刚刚开始。水利现代化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全方位转变,它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治水理念、工程设施、水利管理和水利信息化四个方面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逐步建成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先进的水利管理体系,有效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使水利发展具备先进性、科学性、持续性、高效性、安全性、公平性、规范性、创新性,满足国家现代化对水利的需求。
(一)推进治水理念的现代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水利实践,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方法,借鉴相关行业的好经验、好举措、好做法,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转变水利发展观念,创新水利发展模式,推动治水理念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推进水利工程设施的现代化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形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和调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
(三)推进水利管理的现代化
逐步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法制完备的现代水管理制度,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运转高效的水利管理工作格局,实现水利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队伍、管理效益的全面提升,确保涉水事务管理规范、有序、公正、透明。逐步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民主协商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四)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
电子信息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和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建设和完善全国水文水资源信息监测网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国水资源调度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网络,加强流域、区域、城市、骨干水利枢纽、调水工程、大型灌区等水利自动化调度系统建设,开发流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水利行业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管理薄弱的状况,推进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积极开拓进取,加倍努力工作,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建成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旱灾害损失大幅下降,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经济发展用水稳定可靠,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建成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东西互济、南北调配、江河互通、调控自如,水资源配置与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建成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江河湖库水质满足水功能区要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建成先进的水利管理体系。水利工程设施先进完备,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体制机制法制健全,队伍素质能力增强,水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届时,一个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山川更加秀美,天更蓝水更清,人人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呈现在世人面前。
同志们,让我们高举XX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谱写水利发展与改革新篇章,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