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
<>
[作者]陈新/安徽省蚌埠一中
[内容]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分明地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者固然有之,而“言之无物”者亦大有人在。要消除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的现象,方法之一便是促使学生会“鸣”,即学会倾吐。因此,研究学生写作时的倾吐心理及培养方法,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时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倾吐,就其实质是基于主体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举动,或曰精神追求的外化,因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倾吐属于人的“存在需要”,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尤其体现自我实现和求知与理解需要意识。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的伟大的诗歌创作活动却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写作中“自我实现”等主观心理意识较之文人大为削弱,他们的写作心理也较多地打上了严格的或可称£之为机械的教学规ญ范的印记,然就其倾吐心理实质而言,写作中的“存在需要”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从而显示出中学生作文倾吐心理的独有特色,在写作实践中,时时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现概述如下。
1.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
所谓情绪倾吐,是指写作者受到某一外来事件的突然刺激,或因接受间接知识(阅读等方式)而在内心深处激起的或悲伤抑郁,或兴奋喜悦等种种情绪意念时,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反映在写作中,文章便情感充沛,主观感受丰富。这类文章大都有感而发,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且较多体现在课外练笔一类的短文中,如某生因家中装电话被无故勒索一百元后,心中大怒,遂“鸣”一篇《人的道德哪里去了》,“鸣”后始觉轻松。显然,在情绪倾吐心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除少量的主观片面,大多情真意浓,时有精品产生。
所谓理性倾吐,是指写作者面对某一论题,或某一社会生活现象作理性思考,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生活认识及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在这种心理意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往往能对生活作概括性的提炼和总结,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事理,进而表现出创造性的发现能力。月亮妩媚娇柔,辉洒大地,人见人爱。但爱思考的同学却不以为然,月亮本无光源,借他人光辉走近人类,巧取赞誉,实不足取。在深遂的夜空,只有星星,默默地为宇宙散发着光和热,引导人类探究无垠宇宙的奥秘,却从不索取赞誉,这才是真正的伟大。《月亮,你害羞吗》因此散发着诱人的创造性魅力。
写作中,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任何一篇出色的文章,都是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的完美结合。情绪倾吐突出“真”,赋于文章以生命;理性倾吐突出“思”,令文章充满思辩气息。二者的有机统一,使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都达到了完美境界。
2.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
有意倾吐,顾名思义,是主体在主观意念支配下的一种目的明确的倾吐行为。金道行先生在《写作心理探索》一书中把这种倾吐心理分为两类,即“缺乏性”倾吐和“丰富性”倾吐(其依据是克雷奇的动机理论),前者的具体表现如韩愈所言“不平则鸣”,即由主体心 ヅ理需求和外界供给失衡所引起的补偿意识的外化行为,而后者则是基于一种创造意念而产生的心理行为,两者都是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强烈的心理张力”所致。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这两种心理都表现得极为明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时,有意识倾吐意识越强,倾吐心理张力越大,写出来的文章就越加丰厚;而有意识倾吐意识淡漠,倾吐心理张力较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显得贫弱无力。
无意倾吐,并非主体无目的的倾吐行为,而是更高层的心理倾吐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主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感受、经验、认识成型后沉积到意识的潜区域,由偶发的因素激活后在文章中闪现出的灵感火花。这火花是对生活和事理的认识的高度浓缩,因而往往是深遂、隽永的。可以说,一篇成功的作品,其倾吐心理总是由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交织在一起的。冰心的《小桔灯》,其有意倾吐是表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其无意倾吐正是作者关于灯的给人光明、希望、鼓舞的潜在认识的外化。
3.直接倾吐和间接倾吐
直接倾吐,即直抒胸臆,有啥说啥,无须拐弯抹角。在这种心理意识制导下写出的文章,文意鲜明,情感充沛。像前文所举《月亮,你害羞吗》即是。
间接倾吐则不同,它的思维特征是意在此引而言彼,颇类文学表现手法中的比兴,一生写《抗争),不直言艰苦环境中的抗争精神,而是选择深秋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蜜蜂,在太阳出来后,从“我”的手中奋然冲向室外的坚强举动,从而发出感叹“在这渺茫的希望中,它战胜了死亡,获得了新生。只要有一息尚存,它就要与这艰难的世界抗争到底”,其写作旨意最终得以张扬。
4.主动倾吐和被动倾吐
这实际上谈的是主动写作和被动写作的问题。由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学生的写作行为并非都是在他们的自觉意识下进行,文章的主题也并非都是学生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总结,而往往是由教师的命题规定或受到所给材料的制约。因而,写作者极可能在两种心理制约下写作。一种是当命题的主题或所给材料可能提炼的主题与写作者的某种生活经验重合,或在心中引起某种意念上的共鸣,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倾吐意识,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易闪现创造性思维火花。另一种是所给命题或所提供的材料激不起学生的写作情绪,也无法在他们心中产生某种共鸣(因写作题材陌生,或生活经验贫乏等),此时,学生就会在被动心理支配下进行写作。当然,写出的文章语言贫弱,内容空泛,感情真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所谈,仅为中学生写作中几种常见的倾吐意识及行为,涉及到态度,情绪、方式等方面,在实际作文中,它们往往是相互包容甚或相辅相成的。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我认为这既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以下简述之。
1.丰富蓄积,有源倾吐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汨汨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当然,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
2.创设情境,激发倾吐
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完《苏州园林》,教师布置一篇介绍某处风景点的说明文。教室里没情绪,怎么办?带着学生到风景地实地走一走,情绪便陡然高涨起来。有条件的学校,亦可组织学生参观工矿企业或参与某项社会活动,从而直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走出教室是创设情境的较好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教室里同样可以创设情境。我在教学中常使用“小品激情法”,就是在课前预先指定几位同学(可有教师自己)演练一小品,而后在课堂上当众表演,作文话题便由此生发出来。实践证明,此种形式颇能激发情绪,每次小品结束,学生情绪高亢,倾吐欲望十分强烈。此外,就作文命题或所给材料引发讨论,或进行实物牵引,像一片枫叶,一只苹果等都能成为契机,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去,以激发倾吐欲望,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收获。
3.引导鼓励,促进倾吐
正如叶老所言,学生心中有了蓄积,会“不吐不快”,但这仅指出了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后而产生的强烈的倾吐愿望。作为语文教师,则不仅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使其转化为写作行为。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引导。
其一,开设论坛,促进探索,加强求异、发散等创造性思维训练。论坛的形式有多种,可以举行辩论会,就某些问题进行论辩式探索。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的“追星”热现象、中学生活主旋律的内涵等中学生生活中的焦点进行论辩。此外,还可以举办专题讨论会、影评等多种形式的论坛,从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倾吐欲望,据此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处处显示出同学们思辩的锋芒。
其二,培养思考习惯,丰富生活认识储备,训练潜能迁移。生活离不开思考,所谓“行成于思”正点明了“思”的重要作用。看到玫瑰,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它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也必须辩证看待的 ☹哲理。灯光给人希望,白扬坚强不屈,凡此种种,无不是思的结晶,潜能迁移指的正是这种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起的某种形式的思考习惯的自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定势❣思维在起着积极的作用。具备这种思维习惯,是能促使生活认识增值,从而写作时能有效倾吐的心理意识和思维技能所提出的高层次要求。基于此,在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点醒学生的这一认识,以促使其不断发展和成熟。
4.教给方法,有效倾吐
这里所谈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观察的方法,积累材料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就观察而言,有掠影式观察、探索式观察、摄影式观察、反刍式观察、机械式观察、立体式观察等等,方法众多,不一而足。而积累材料主要表现在日记式或卡片式,是观察感受以及阅读的直接记录,因而可看作是写作的雏形。
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则一方面体现了写作者选材、组材、谋篇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93年高考记叙文命题正体现了这些综合能力的训练要求。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实际上是写作中的技能训练,方法繁多,不再一一列及。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