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的深层思考
面对这次汶川的特大地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万众一心的凝聚力。但是透过这次地震暴露的一些问题和教训,很值得我们的政府和所有中国人反思❥。
一、“学校门事件”。在本次天灾中最触动国人神经的,当属那一间间倒塌的校舍,以及在校舍废墟下逝去的青春面庞,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在此次天灾中遇难的中小学生已达6000多名。在这次的汶川地震中虽然有北川县政府等一些政府建筑倒塌,但是从倒塌建筑的比例上看,学校建筑和医院建筑还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些建筑在地震面前不堪一击?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建筑的质量问题。其实很多学校的教学楼都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就施工建设的。不要说遇到地震了,有时都不能遇到雨天。我知道一些学校建教学楼的资金渠道:政府拨一点,社会捐一点,自己攒一点,凑合着把教学楼建起来。正因为资金问题,所以教学楼的质量就别谈的好坏了,能建起来就不错了。再者就是教学楼的结构,建设时考虑的是承受重力的问题,根本就不考虑地面的波动(地震)问题,有限的资金也决定了不能考虑这个问题。还有建教学楼过程中缺少监管,存在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南方周末》2008年5月29日第一版刊载文章《大地震现场再报告》一文中写到:“绵竹富新二小因教学楼坍塌致127名学生死亡,令悲伤的遇难学生家长不解的是,在这个垮掉的教学楼周围没有一座房子倒塌。”这次地震,北川中学则在顷刻间成为一堆废墟,好似一个瓦砾堆,吞噬了几百名学生,而与北川中学仅一墙之隔的中科院希望小学却没有坍塌。据说有的学校建筑倒塌后,都看不出原来的建筑的痕迹。我们安徽也处在地震带上,不知道有多少所学校能抵御8.0级大地震?
二、“捐款门事件”。℉本次天灾中,被闹得沸沸扬扬的当属捐款。首先是自愿捐款演变成摊捐、逼捐。为灾区人民捐款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少地方的捐款方式不令人赞赏ฝ,带有摊派捐款的性质。有的领导的本意可能是好的,希望发动大家的力量多捐款,多支援灾区人民。由于是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大家心中的爱国热情和对灾区人民的怜悯之心决定着对摊捐也没有多大的异议,但是毕竟有违“自愿”的原则。有些地方或有些机构、单位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要员工捐款,如定下高职捐300元、中职200元、初职100元等。也有给各个单位的捐款来个排名,好似财富榜似的。(下图的爱心榜在开始的几天,还在各个学校的前面注上序号)我想要是领导们多做一些宣传工作,也一定能在“自愿”的原则下收到较多的捐款,谁能在大灾大难面前做“木头人”呢?再者就是逼捐,很多网友对捐款数额较少的明星、大腕是毫不留情地批判,好像捐少了就有罪似的,并逐渐就把矛头指向外企和一些外国政府。5月19日,“铁公鸡榜”突然像发生核裂变般暴传于网络和手机短信,“铁公鸡榜”的第一位是三星,后面是诺基亚、大金、LV、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有网友说:“这些知名的跨国大公司,在中国一年的利润就是几个亿,竟然这么吝啬,要坚决抵制这些公司的产品。”舆论指责逐步升级为行动,有人阻止民众去肯德基消费,并在其门口张贴超大版的“国际超级铁公鸡”。其实他们中的一些大公司的确是在象征性的捐款,但是捐款不是他们的义务,捐的多少是他们的自由。再说,他们即使捐个十亿、八亿,也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劳动、去创造。我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会畏缩,会勇敢地去面对,我们有自力更生的传统,我不希望因为这个原因而让外企追加捐款,那只会让外国人耻笑我们的在厚着脸皮乞求他们的施舍。
三、“帐篷门事件”。社会普遍对慈善机构、红十字会不信任。大概是地震后的第五天,一慈善机构对外发布消息:将把价值1300万的千顶帐篷送往灾区,引发了“帐篷门事件”,网友质疑这是慈善机构在虚报价格来截留善款,并谓之“天价帐篷”。随后就有人指出慈善机构对善款要收取5%~10%的管理费,于是一场针对慈善机构和红十字会不信任的口水战拉开了序幕。如果慈善机构和红十字会能公开善款的总额和分流使用情况,也许就可以打消募捐者的疑虑。一直以来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况肯定不会让人满意。有募捐者称:“我为灾区捐款,可不是为慈善机构捐款,慈善机构只是一个中转渠道而已。”进而引起善款的使用问题,募捐者担心自己募捐的钱是不是真正用到灾区人民的身上,一场信任危机就这么越演越重。
这三个“门”好像与抗震救灾有些不合时宜,而且有些言论偏激,但是三门事件可以听到社会最底层民众的心声。过去,他们对一些事件只能做听众和观众,今天则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表现自己的说话权。透过三门事件,可是看到的社会民主程度在提高,基层民众在呼唤着社会朝着公开和透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