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伯林消极自由思想形成的渊源
战后自由主义的复兴,为自由主义思想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以赛亚柏林关于两种自由概念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学术洞见和极强的政治倾向,引发了当代政治哲学关于自由问题的热烈讨论,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伯林的思想成为牛津哲学一股永恒的潮流,影响了70年代以后的牛津、剑桥、哈佛最重要的道德哲学家、政治哲学家和法哲学家,在现当代政治思想领域,对伯林思想的研究已渐成显学。
一、历史背景
1914年7月,奥地利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以此为导火线,一战爆发。俄国和德国相互宣战,这使得当时里加的犹太人左右为难:他们说的是德语,身份却是俄国人。当俄军被迫撤退之时,俄军最高指挥部认定犹太人向德军提供了援助和支持,里加的犹太人通过贿赂大总督才免于被赶到大后方。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的一个早晨,伯林目睹军警与群众由对峙到©混在一起以至后来用俄语共唱《马赛曲》的情景。伯林看到一个忠于旧沙皇的警察被革命群众拖走,留给伯林难以磨灭的印象。伯林的父母都属于资产阶级自由派,在年幼的伯林眼中,革命什么也不是。但他承认他不可避免地受苏联的影响。
二、思想文化传承
消极自由最早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原子理论。德漠克利特揭示了原子的直线运动和相互排斥的运动。伊壁鸿鲁揭示了原子的第三种运动模式: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原子的直线运动被认为是受到外力强迫的不自主的运动,而原子的偏斜运动是ณ一种不被强迫推动的、适合原子自身本性的运动,原子被决定和被迫相互碰撞之时才开始有了自由的反面。自由是抽象的个体性的实现。这就是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自由产生原因的阐释。吕廷君在《消极自由的宪政价值》一书中认为伊壁鸿鲁的快乐主义及其个人主义哲学倾向对于塑造消极自由理论的个人主义哲学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伊壁鸿鲁把快乐分为动态快乐 和静态快乐。伊壁鸿鲁的快乐主۵义中 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的静态快乐观与消极自由的免除外在侵害在内涵上有许多近似,这为消极自由的内涵提供了某种哲学理论帮助;伊壁鸿鲁的快乐主义指的是个人的快乐而不是社会的福利,这种强调个人快乐、追求个人幸福的个人主义哲学倾向与消极自由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
三、个人独特的经历
伯林1907年出生于里加,1919年随父母离开里加前往彼得格勒,8岁那年伯林在彼得格勒目睹了俄国的两次革命,他曾经这样描述:有些警察在楼ฅ顶或房子顶上向革命者射击。我记得看见一个警察被暴民拖着,脸色苍白,挣扎着,显然快死了。那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可怕一幕,给我一种终身不灭的对肉体施暴的恐怖感。虽然那一幕转瞬即逝,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加强了他对于身体暴力的恐惧和对政治试验的怀疑,也加深了他始终如一的对权宜妥协的偏好,因为它们使一种政治秩序得以安全地保持在恐怖之外。
在伯林为自己七十大寿前获得的耶路撒冷奖所写的文章中详细地描述了拧成他的生活之绳的三条主线一一俄国的、英国的和犹太的。他所热爱的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和屠格涅夫使他对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且让他感到他们身上那种毫不逊色于自然或是社会制度的征服力量。同样来自于俄国传统的还有对知识分子本质上所具备的劝诫和道德功能的认识。他从英国方面所获得的是经验主义,即深信世界就是我们感官认为它所是的那种样子,他将自身政治信仰的全部内容归因于英国对他的影响:宽容、自由讨论以及对他人意见的尊重。至于对他人意见的尊重,为他的自由主义中为人类寻求归属的需要提供了如此广阔的空间,这一点应当归功于犹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