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中国民族产业的悲哀
自从三鹿奶粉事件暴光以来,中国的奶制品产业陷入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危机,先不说数以万吨计的奶粉招回给厂方带来的巨大压力,单是国民对中国品牌奶制品质量信心的缺失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就给国产奶制品行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出了一道很难破解的难题。
以上这些数字,是需要“肇事者”来买单的,但这些数字反应的并不止企业需要买单这样一个简单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整个奶制品产业链造成的困境。伊利、蒙牛集团两家企业直接从事生产销售的从业人员就有十多万人,间接从事运输、包装等配套业务的人员有100多万人。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奶农——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这些在奶粉中添加毒品的人!☢
如今,随着奶制品的陡然滞销,他们的奶牛却依然哗啦哗啦地从身体里流出最优质的,可以供人类活命的乳白色奶液。而奶农却只能将这些白银一般的东西倒掉!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三鹿奶粉事件”发生的背景。这首先要从2004年发生的安徽劣质奶粉事件说起。安徽劣质奶粉是不法奶粉生产企业利用中国行业监督不力,行业标准执行不到位,用淀粉和蔗糖和香精为原料制造出来的“奶粉”,这种奶粉主要表现为不含蛋白质或极少含蛋白质及其他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既然劣质奶粉是“蛋白质含量低”,国家有关部门肯定要管、要检测,这一来,奶制品企业理所当然要把自己的产品的蛋白质含量“提高”啦。可是,蛋白质含量也不是你想提高多少就能提高多少的,怎么个提高法?奶牛产出的奶原本就那个含量。
奶粉事件刚刚出事时,我因此记得一位开母婴店的朋友曾经和我说过:“国外品牌蛋白质含量没有国内的高,我们只好绕开蛋白质这个话题,与顾客讲别的。”
物极必反,产品蛋白质含量高出了一个超常的值就不正常了。可是,消费者偏偏信,管理部门偏偏不管。既然认死了这“蛋白质含量”,咱们在里面加入高含氮的三聚氰胺渣不就得了?咱自有办法满足你的检测要求。这样会出人命?怕什么呀,又不止这一个行业,一个地方,一个企业,一个人在做这类要出人命的事情。你去看看那些生产银茸的,不还是在用硫磺醺,醺过的银茸卖想好啊!吃了½有副作用谁也管得了?你去看看那些低端医药市场,白天还不是公开在太阳下用硫磺醺一些药材,(笔者在长沙高桥医药流通园就亲自看到过)不也是达到好看的效果吗?
笔者的家乡原本是苎麻之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全国就数咱们家乡产出的苎麻纤维高。因为纤维质量好,是生产高级服装面ฟ料的极好原料,上世纪80年代就有外商来高价订购ซ,一时间我们的家乡一个个成了万元户——当年收购价就有8元/市斤以上,时隔25年,现在的收购价只有2.5元/市斤左右。,可见当年8元/市斤的价格,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是什么!然而我们没有珍惜这样的客商,或者说这个的做大市场的机会,而是把人家一次性坑死了!具体情况我是亲身经历了的。
当年我们去收购站出售苎麻,出售的苎麻原本要晒干的,而那年收购方大约是收了外商的高额订金,又交不出足量的货了,收购的人居然公开在苎麻上用小型水泵浇水!我们作为麻农,开始是故意不晒干,反正收购方不管(平时是卡得很严的),而最绝的是,已经晒干了的,就干脆放在水中浸泡后再去交!(这事我自己做过一次)。苎麻和棉花一样,都是优质纤维,一含有过量水份就会变质腐烂。
这些产品最后怎样收场我不知道,但是,自从那次以后,我们的苎麻就再也没有人要了,苎麻的价格就再也没有了。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还和棉花价格差不多(苎麻单产量也和棉花差不多,但当年单价高出了棉花近十倍)。一个大好的,可以让整个地区经济腾飞的机会让我们自己扼杀了。我们坑死了一个外国客商,却坑苦了自己一方土地上的所有人。
中国的民族产业做强做大的唯一手段是钻营,而不是老老实实地把质量和信誉做起来。总的来说是沿袭了中国的官场作风——一切以钻营为主,谁更会钻营,谁就赢得第一桶金,然后有掣肘他人的机会。但是,这种做法的生命肯定是有限的,即使一时间在国内是龙头老大,也走不出中国。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依然在沿袭这种中国式作风。现在,蒙牛伊利自己作孽闯了大祸,国ฬ家却出面救他们——不然这个民族产业就死定了,毕竟国外的奶制品全部没有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