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意在培养“完整的人”
跟别的学生一样,我在新生周里得到一本书,上面有哈佛当年所有课程的开课时间和地 点,包括本科的、研究ฉ生的,任你从上千门课里选出本期打算学的4门课。
哈佛本科4年,至少要学32门课,大概分为:8门“核心课程”、16门专业课、再加上8 门选修课。所谓“核心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历史 研究、道德推理、数量推理、社会分析、科学”等7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数十种课程轮流开设,供学生选择。我读大四的时候(XX年秋),校方为了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已将 “核心课程”改为7门。
“核心课程”制度是哈佛大学1978年©的教研成果,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通才教育” 。校方认为,本科阶段更重要的不是造就某个特定行业需要的“专才”,而是培养一个完整 的人,不论学生今后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应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达到这些预定的培养目 标:
能够清楚、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写作;
对某种专业知识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具备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审美能力和理性知识;
能够用历史的方法认识现实问题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
能够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掌握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计量方法和实验方法;
对道德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的经验;
有更为广阔的社会经验。
我很喜欢哈佛的“核心课程”制度。我感觉,要求文科学生必修一些自然科学和数学方 面的核心课程,可以增加文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敏感性,避免成为“只会务虚,不会务实” 的人。同样的,理工科学生“被迫”在历史、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课中 修满一定的学分,也可避免成为“只懂技术,不会欣赏艺术,缺乏人文知识和生活情趣”的 人。事实上,自从哈佛实行“核心课程”制度之后,很快就引起美国其他大学和世界各国的 效仿。因为“核心课程”制度的☿好处十分明显,它既保证了基础知识,又提供了选择自由, 系统性和合理性都得到了满足,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素质,现已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主 流模式。(听爸爸妈妈说,国内大学现行的“专才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效仿前苏联的产物 ,XX年前后,中国已有一批大学开始向“通才教育”转型。)
哈佛大一不分系ฎ科专业,校方希望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和尝试,发现并确认自己真正感 兴趣的专业方向。大二开始在40多种学科中选择专业,选定之后也允许改变。不同的专业方 向对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组合方式各有特定的要求,比如说,将来想上医学院的,必须有化学 、生物等方面的规定学分。我选择的是一门交叉专业“应用数学和经济”,这个专业可以简 要地介绍为“以经济为应用领域的数学”,主要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 能力。这个专业因为课程组合的难度系数高,是哈佛的“荣誉专业”之一。
哈佛的老师在授课方式上拥有很大的自由。校方主要是在开课前审查教学大纲,看是否 有学术价值。期末由学生给自己上过的课打分并写评语,校方把学生反馈印成一本书,供以 后的学生选课时做参考,也供教授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校方还从学生反馈中看教授适合用 什么方式上课,以便调整到最能发挥教授才能的状态。例如,有位教授得到的评价是“讲课 不行,但个别交流效果很好”。校方经过研究,认为问题出在该教授不适合教大课,便让他 改用小课教学,结果师生都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