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心得体会:自信中国-奥运后,北京依旧欢迎你

时间:2024-12-26 00:23: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奥运会把每一个中国人都变成了“外交官”。奥运会结束后,这样的“公众外交”应当继อ续下去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正如“北京欢迎你”的口号在奥运期间深入人心,成功的跨文化传播也暂时瓦解了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的“声讨攻势”。然而,奥运结束之后,这个口号仍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321”效应逐渐淡化

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框架可以用“非常态”这三个字来概括。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所谓的“4321”效应:这次奥运会是第四次在非西方国家举办,第三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第二次在“共产党国家”举办,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在这样的认知框架下,西方媒体关于对北京奥运会的一些“负面”话题的反复炒作就不足为奇了。例如,雅典奥运会可以动用军队,采取各种严格的安保措施,但是几乎没有西方媒体去关注。而北京奥运会的安保措施始终是一个被政治化的议题,就连解放军士兵参与开幕式表演也会被拿出来进行炒作。道理很 ッ简单:雅典奥运会是“常态”,尤其是在“9·11”事件后,无论多么严格的安保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北京奥运会是“非常态”,所以只要有军队的参与,就是“专治”和“压制”的讯号。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奥运会的顺利进行,西方媒体采取的这种“非常态”的认知框架及其所刻意突出的“4321”效应在逐渐地淡✯化。道理也很简单:中国人民在奥运开幕式上发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类信息通过奥运赛场内外的点点滴滴得到了切实的印证。这一点从奥运会期间的“零投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迄今为止,国际奥委会没有收到一起有关赛事组织工作的投 Ü诉。在奥运赛场上,不断有外国运动员打出“谢谢你,中国”的条幅,甚至于一些最为挑剔的西方媒体也不吝笔墨地赞扬遍布北京的志愿者们周到热情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回归了它的“常态”:体育竞技和跨文化传播。

“和”字缓解文化碰撞

如果说博尔特和菲尔普斯创下的前无古人的运动成绩将使北京奥运会载入史册的话,那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汇同样也会使本次奥运会具有非凡的意义。奥运会作为源自希腊、主要由西方国家来制定规则的一项全人类共同参与的“游戏”,如何与东方的政治社会体制和文化价值观进行对话,这本身就是北京奥运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从雅典到北京,我们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奥林匹克梦想的传递。虽然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的过程当中,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碰撞和交锋始终不断,但是谁也无法阻挡“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时代主潮。正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那个“和”字所体现的那样,奥运会筹办和举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尤其是那些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都可以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商讨、缓和直至化解。

把“中国梦”传遍世界

从总体来看,北京奥运会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以更为开放、宽容和自信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同时也有机会与世界各国的来宾进行接触和交流。而世界各国的媒体和受众也第一次如此全方位、近距离地认知中国。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感叹道:“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这个以‘和谐’和‘集体主义’为主题的‘中国梦’将会与‘美国梦’一样具有吸引力”。通过奥运会,我们展现了这个“中国梦”,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通过常态的跨文化传播把这个“中国梦”更为广泛而深入地传递下去。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一些西方媒体还会以“非常态”的框架来看待中国。他们现在已经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疑问:保障境外媒体采访自由的国务院477号令会不会在10月18号以后继续执行下去?北京的空气质量会不会像奥运期间这样“天天达标”?中国的普通民众以后会不会像奥运期间这样为法国和日本的运动员加油、对郎平、李矛等执教海外的中国人报以“欢迎回家”的欢呼?……面对这样的“非常态”疑问,我们应当用“常态”的跨文化传播去加以应对。对于广大的中国民众而言,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传播素养。正如一些西方媒体指出的那样,奥运会把每一个中国人都变成了“外交官”。奥运会结束后,这样的“公众外交”应当继续下去,从而使ล之成为一种“常态”的跨文化传播,把“中国梦”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史安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