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解决》观后感
《问题的解决》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问题的解决》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问题的解决》观后感1在上学期外出听课的机会中,现场聆听过于萍老师的这节《问题的解决》,当时就印象深刻,感觉于老师是一位能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老师,她的这节课让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
1、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来自教材中的一道练习题,老师开发性的利用教材,从简单的“纸上谈兵”列式计算种黄瓜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到学生亲自在示意图上实际分一分,能不能用一条直线将这块带有水池的菜地怎样才能被实际分成两份呢?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这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就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一道简单的问题入手: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100米,高30米,菜地中有一个长方形水池长20米,宽10米。剩下的地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种上西红柿和黄瓜,求种黄瓜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列式解决。然后追问学生想没想过,能不能用一条直线将菜地和水池平均分成两份,怎样分?学生独立解决遇到困难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接着,老师适时帮学生指明方向,“不妨退一步,先将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份。”将解决问题的关键锁定在了确定平行四边形的中心点上。在此基础上,原来的难题迎刃而解,老师清晰地总结出:菜地中♛心点的直线有无数条,过长方形中心点的直线也有无数条,可是,只有一条直线能同时将水池、菜地平均分成两份,从而解决了问题。
课上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头脑中有了一套系统的解决问题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本质理解,为今后学习数学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
《问题的解决》观后感25月31日下午在实验学校举行的郑邦丽名师工作室小学数学课同课异构的活动中,听了潘琛琛老师和李允允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这节课我也曾执教过,于此相比,才知道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材把握还是很不透彻。
首先,导入环节要有针对性
潘老师和李老师的导入完全不一样,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样,从而起到的效果,引น导的方向固然也就不一样,这也是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教研室主任说:导入要有针对性要有需要。那么,这节课到底什么样的导入才是最适合的呢?潘老师规则与不规则图形的分类,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要转化;李老师通过比较简单图形的大小,让学生知道化难为易,通过转化计算。不管什么样的导入都是为了新课铺垫,这启发我每一节课的导入一定要认真研究。
其次,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两节课,教师的引导是一大亮点,潘老师紧凑的教¡学设计,有目的的引导,让这节课一环连着一环非常的紧凑、有效。李老师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探索,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在课堂上所欠缺的。
最后,创新使用重组教本例题
这是我在教学中最欠缺的,这两位老师给我指引了道路,虽然同样的例题,但是出示方式的不同,学生思考的角度也就不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同堂异构让我们老师看到了对教材的创新,对教研的研讨的本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新教师,要把每一节课都看成教研课。认真思考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自己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