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活动发言稿
王富强
尊敬的杨校长,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是定西一中2007届毕业生王富强,目前经营厚强书院,去年ツ经刘校长介绍,很荣幸地赞助了我校"厚强杯"读书活动,刘校长举办的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对同学们的成长有所帮助,我希望同学们不仅仅是在活动期间读书诵读,而且要把读书养成一种吃饭喝水一样的习惯。我在厚强书院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内容是"宁可不吃饭,不可不读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今天我从"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对读书的理解。
我是在大学期间逐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主要与三个人关,第一个是俞敏洪,他是新东方创始人,他高三读了三年,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做了六年老师后辞职创办了新东方,目前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教育公司。他在多个场合强调,大学四年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最起码要读500本书,于是我开始到处找书阅读。先从俞敏洪的著作开始读,《生命是一泓清水》《永不言败》《挺立在孤独失败和屈辱的废墟上》都是非常不错的书籍。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第二个人,本杰明 富兰克林,关于他,大家可能听说过风筝实验,这只是他一生辉煌经历的一小部分,政治上,他是美国创立者之一,我们中国100元人民币上是毛主席的照片,因为毛主是我们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100美元上就是他的头像。经济上,富兰克林从零起步,开印刷店,从身无分文奋斗到非常富有的状态,此外他在电学、音乐、数学、文学、发明等多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我就纳闷,同样是人,他的人生为什么就这么丰富多彩呢?原因特别多,但通过阅读《富兰克林自传》,我发现终身读书学习是他成就辉煌人生最主要的秘诀。每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意志消沉,失去积极向上心态的时候,我都会阅读一遍《富兰克林自传》,汲取精神力量。在这里我给大家强烈推荐《富兰克林自传》。
第三个人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领导核心,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带领共产党摆脱了被蒋介石剿灭的危险,此后积极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日本侵略着赶出中国,在国共内战期间,以弱胜强,打败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此后在战争后的一片废墟上制定战略,领导经济建设,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以原子弹、氢弹为代表的一些列伟大成就。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艺术成就颇高。读毛主席的丰功伟业,我常想,一个人,怎么能这么厉害呢?在阅读《毛泽东传》《毛泽东选集》等著作时,我发现毛主席也是一个喜欢读书近于疯狂的人,不管在战争的戎马岁月,还是经济建设的和平时期,毛主席都把阅读作为他的生活方式,他的阅读量非常庞大,历史方面他把《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二十四史烂熟于心,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世界各国的著名文学等等几乎到了无书不读的地步。
这几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的人,基本是都是博览群书。政治方面,邓小平三起三落,文化大革命被下放到江西农村,他说自己用读书消遣时光,韬光养晦,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到,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是他生活方式,在陕西插队干农活期间,习近平都不忘读书,李瑞环小学没有毕业,终生读书自学,一直做到我国政协主席,吴官正有半夜四点起床读书到天亮的习惯。经济界,李嘉诚说他16岁就开始工作,有一点钱,就买书读书,晚上睡觉前阅读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我认识一个企业家☿,他初中毕业开始当厨师,从一个厨师起步,现在经营一家大型酒店集团,全国分店超过100家,企业员工10000多人,我和他沟通的时候,发现他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他的知识储备量可能比一般地大学教授都多,读书学习是他长期坚持不懈的习惯,他给我也推荐了很多书籍。其ฅ他方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著名作家路遥等人都是把读书当成生活方式。
诚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富兰克林、毛主席,李嘉诚毕竟是凤毛麟角,我们终身努力也未必能达到他们的成就,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但是我们可以可以和自己比,通过努力,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加优秀。他们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优秀习惯,我们可以学习。读书的好处很多,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可以磨炼意志,웃可以保持精神活力,可以增加智慧。在这里,我强烈地呼吁大家,一定要养成读书习惯!
读书也要注意方法。
第一,注意书籍的选择。总的来说是读书无禁区,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是说,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世间所有的书籍都读完,据统计,我国每天就要出版500种读物,怎么可能读完呢?所以一定要有选择,我特别纠正一个误区,牛人推荐的书就是好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各种杂志媒体会出那种书单,我不否认那些牛人推荐的都是经典,但是问题在于,读书是每个人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是经典,对有些人来说 却不一定。这跟每个人的经历和知识体系有关,我经常经人推荐买了一些所谓的经典之作,但是完全没有感觉,比如《百年孤独》,比如《基督山伯爵》《骆驼祥子》《道德经》等。
所以看不懂的书,没必要附庸风雅地非要去读。读自己当下能读的书,才是正途。只要这本书你觉得自己能读的懂,但是还要稍加思考,就是一本好书。能读的懂说明自己能产生共鸣,需要稍加思考,说明能够引领你的智慧超越。在这里我给大家整理了50本我读过书籍,希望对大家选择读书有所帮助。1.《人生》2.《明朝那些事儿》3.《平凡的世界》4.《富兰克林自传》5.《早晨从中午开始》6.《赡养人类》7.《洛克菲勒家书》8.《曾国藩家书》9.《曾仕强品三国》10.《激荡三十年》11.《大败局》12.《浪潮之巅》13.《厚黑学》14.《煮酒探西游》15.《活法》16.《经营沉思录》17.《闲来笔谭》18.《李鹏回忆录》19.《牛奶可乐经济学》20.《鲍鹏山品水浒》21.《连城诀》22.《文明之光》2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24.《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25.《大河奔流的精神》26.《一辈子的事业》27.《摆脱贫困》28.《天龙八部》29.《笑傲江湖》30.《中国少了一味药》31.《射雕英雄传》32.《王二的经济学故事》34.《神雕侠侣》35.《倚天屠龙记》36.《论语别裁》37.《福尔摩斯探案集》38.《幸福的方法》39.《钱学森传》40.《居里夫人传》41.《大败局》42.《毛泽东传》43.《跟毛泽东学读书写作》44.《邓稼先传》45.《北大屠夫》46.《做最好的团队》47.《文明之光》48.《论语与算盘》49.《读书是一辈子的事》50.《致所有疯狂的家伙》
第二,坚持泛读与精度结合。没有泛读,读书容易陷入比较偏执,没有精度,读书就没有深度。在泛读的基础上,要选择几本书反复阅读领会,让知识烂熟于心,能够运用自如。《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大战梁子翁,郭靖左一招亢龙有悔,右一招亢龙有悔,来来回回这一招用个没完,打的梁子翁哭笑不得,说:傻小子,你能不能换一招啊?郭靖说:不会!结果仅凭这一招就打的梁子翁狼狈不堪。任何东西练成绝杀,都能无敌于天下,哪怕只有一招。
第三,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ศ。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和消化。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我们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书读兵法,但是不懂得联系实际运用,擅自改变廉颇的战略,最后被秦国白起带兵围剿,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第四,坚持读书与实践相统一。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凡有作为者,都注重读书与运用的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我举两个小例子,读《洛克菲勒家书》的时候,里面有一篇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意思是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任何收获有有付出才能得到。大二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大学教授,他说感觉我有激情,有干劲,让我退学跟着他做事,我到他企业了解情况,他不说做什么事,但反复强调给我一年100万,听着有这么好的机会,我自然行动,但是想起"天下没有午餐"的道理,我并没有接受,事后发现,那实际上就上骗人的传销。
我去年读了一本《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这是一本关于未来教育模式的书籍。当前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画地为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却千篇一律。这好比为100个高矮胖瘦各不同的人统一给他们每人一碗米饭,一个鸡蛋做早餐,结果自然是有的人吃不饱,有的人吃太撑。一个老师给班上50个学生授课,结果必然是有的同学觉得太简单,浪费时间,有的感觉太难,听不懂。作为老师,我清晰得记得当年,我们数学老师走进我们教室,说同学们,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讲这点内容了,重复得都快吐了。实际上,咱们很多老师终其一生都是在重复那一点知识啊!付出了巨大的辛苦与汗水,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
我们厚强书院最近开始用"双师教育模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所有的经典习题都录制成视频,学生来了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先做题目测试,如果正确,直接进入下一个模块,如果没掌握好,再打开电脑学习相关知识,然后配备指导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既解决了不同学生学习进度相同的问题,也解决了老师反复重复讲课的问题。虽然我们还处于实验状态,但我通过视频教学学会了转魔方,学会了游泳,我坚信未来的教育模式一定这样的。
最后,我把自己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与你们共勉。"读书,思考,践行,一定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