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化节,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4-11-10 12:47:2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命运。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转型”这一概念很好描述了中国所发生的整体性、根本性的社会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进行的社会转型本身即是社会制度的创新,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制度变迁过程。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也形成和积累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发展中问题形成了巨大的冲突。如何不断提升国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成为新世纪执政党和政府的新使命。上海是一个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级都市,其中还有超过1000万的外来常住人口,如何使外来人口更好分享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成果,如何使所有市民认同上海的城市发展,急需上海通过创新和创造来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如何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需要上海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建设ก、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2014年,上海市开展的1号调研课题,即是围绕城市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努力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来解决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而各种社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一个曾经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的国家出现的碎片化和原子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团结,使转型中国出现了让人担心的信仰、信任危机。

二、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异化۵为“唯经济建设中心”,人民的物质水平在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对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投入少,服务场馆的利用率偏低,是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而言,最为典型的情况是,很多基层场馆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但是因为缺乏软件的支持,而使得这些场馆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方面,市民对精神文化有着不断高涨的需求,一方面现有的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基于这样的现实,如何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充分满足市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成为上海在实践中的新思考。上海通过举办市民文化节,努力为各类文化人才,特别是市民群体中的文化爱好者、积极分子创造平台,从而使市民有机会登上舞台,在公共文化平台上展示自己收获新的人生。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创新文化项目。

总结上海开展的市民文化节活动,我们发现,上海在发动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有许多理念与举措上的创新:一是政府转变职能,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二是为群众搭建圆梦舞台,极大地激发了老百姓自主参与的热情和创作的动力;三是落实文化惠民,推动基层文化设施的软件升级。这是对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最好的理解和实践,并且在这一创新实践中,开始形成的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拓展服务的平台效应正逐步显现、放大,可以期待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这样的文化建设一定能够真正有效促进推进中国的社会建设。而社会建设水平的提升,也一定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三、

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自2013年3月底拉开序幕以来,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参与其中,通过参与在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增进了市民之间的信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丰富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使上海市民,特ช别是超过400万的上海老龄人在基层开展的文化活动中,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曾经,对于上海的各政府职能部门,似乎只知道经济发展的抓手,而不知道发展文化的抓手在哪里?今天,在两年多的举办文化节的实践中,他们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必须承担起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在今天,抓好基层文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应该就是政府应该大有可为的空间。当这样的认识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时,我们可以发现,在上海的每个区县,政府都在试图倡导和支持市民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上下工夫,努力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平台,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越来越成为市民愿意去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说,这是党和政府真正在履行自己的发展文化的社会责任。

同时,我们还发现,政府对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初步成绩,而是不断探索新的整合资源的方式、方法,不断为上海的基层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和政策支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进一步突破现有公共文化场所限定,充分利用城市地铁、户外大屏、公园、文化创意园区、广场绿地和居住集聚区等开放的公共空间资源,实施文化氛围空间营造方略中,就可以发现。 文化活动要服务于民,文化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在文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但如何更好地体现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上海在举办市民文化节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一基本问题。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努力发现不同层次的市民文化需求,形成了市民文化节要立足市民需求,凸显广大市民在公共文化活动中的主角地位的办节宗旨。落实这样的举办文化节的宗旨,首先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即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来发挥已经建成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服务网络的作用;如何通过调动市民和民间组织在办节中的积极性,从而为丰富文化节的内容提供最重要的支持;如何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基于这样的新的思考,上海借鉴举办世博会的成功经验,策划推出首届市民文化节,政府部门不再扮演上海传统的强势政府角色,而是通过办节来搭建平台,最大程度集聚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同时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软件升级,为百姓提供开放舞台,充分激发基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他们在参与市民文化节中实现自我展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标。正是形成了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如何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新理念,才有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丰富文化大餐的新实践。

政府学习角色扮演还体现在对举办文化节活动的指导和设计上。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对活动方案的精心设计:活动门类要尽可能涵盖在上海市民中最有群众基础也最受大众欢迎的所有门类;人群要有面向不同的参与主体;时间上要考虑到不同季节市民的可参与度等等。方案设计无不是以市民百姓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市民百姓获得文化的欢乐和享受为目标。在运作时,各承办单位也并不是把它们看作常规的比赛,而是当成帮助普通市民实现“艺术梦”的通道和阶梯来打造。这样的办节理念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习惯的比赛型活动,也因此许多普通市民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无数平凡市民的中国梦在上海公共文化的舞台上才能得以实现。

四、

两年多的办节实践,使上海开始拥有了一个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平台。这是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一个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2400多万市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在举办市民文化节的活动中,政府更多地扮演着“资源整合”者的角色。他们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发掘、培育和鼓励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开辟了活动项目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崭新模式。通过媒体有效集聚多方力量,形成办节合力;通过吸纳区县、企业、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参与办节,形成多元共治;多元共治的社会主体中,既有上海音乐厅、文化广场、东方艺术中心这样的专业文化机构,也有像经信委、司法局、妇联等非文化政府机构,更有上海青年文化联盟、元祖西饼等社会组织和企业。这种多元主体共治释放的潜能是巨大的。过去两年中,上海举办的包括“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上海电影电视节、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上海书展、上海旅游节、上海购物节、上海乐器展等各种类型的节目,都是合作共治的结果。这种面向不同市民群体的品牌项目,突破了人们对群众文化的刻板印象。上海举办的首届市民文化节给我们以巨大启示。这就是,不仅是经济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同样需要充分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只有充分认识到市民中所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力,并努力创造条件让其充分发挥,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得到极大的丰富,文化服务的品质才能真正得以提升。同时,传统体制中的优质文化资源,也才能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复兴方式,专业的文化人才也才能在服务市民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文化来自生活、文化来自实践的真正内涵。

总结上海市民文化节成功的经验,我们还发现,办文化节一定要认真践行群众路线的办节思路。只有让搭建的平台满足不同年龄、职业、身份和国籍的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文化创造的活水也才能涌流,这一点从市民舞蹈大赛的举办中就可以发现。市民舞蹈大赛共吸引6000余支市民舞团报名,其中有农民,也有各条战线的职工;有小朋友和老师,也有父母带着孩子的组合;有老知✡青,也有外来建设者;有社区老人,也有金融城“白领”,除了精湛的舞艺,更释放了由内心散发的执著于艺术梦想的力量。这是真正的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在上海举办的市民文化节的活动中得到了最好的实践。

五、

总结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上海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在文化建设中的最好实践。上海成功举办市民文化节给我们以巨大启示,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定要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学习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执政党和政府真正立足文化民生,主动回应社会不同阶层的差异化需求,不断强化市民文化节应该属于市民的共识,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市民成为文化节的主角,上海的市民文化节才能常办常新,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真正提升市民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海文化的软实力,也才能使文化节成为上海国际都市的新名片。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中国发展中无疑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何通过举办文化节这样的活动来加强社会建设,如何通过举办文化节来凝聚不同社会阶层的力量,如何通过举办文化节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海还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上海成功举办的市民文化节,给上海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自治、共治和法治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越来越表现为多元化和差异化,如何不断满足市民包括文化在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中国需要思考,上海更需要思考,如何面对超过2400万新老市民的不同需求,并及时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实践对上海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只有真正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努力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才能建立健全解决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解决好群众重大关切的文化民生问题。通过上海成功举办的文化节活动,我们要重新认识在市民中所存在的巨大潜能和力量,并将他们组织起来,或创造条件让他们自我组织起来服务自己。这样才能真正依照法治,形成自治和共治的现代治理格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