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及制约因素研究
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以此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为碳金融人才稀缺,市场风险大,缺乏相关监管机制。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加快人才培养、建立碳交易机制、以及鼓励业务创新,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项目的投资、融资、谈权交易等金融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投资和交易、对于低碳项目开发进行投融资以及其他与碳金融相关中介活动。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相继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所,这意味着中国已逐步重视碳金融这一领域。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体,其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大意义。中国尚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底端,需要一商业银行为平台,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ฐ系。
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1.碳交易机制
《京都议定书》确定了三种碳交易机制,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三种机制如下:排放贸易机制(ET)、联合履行机制(JI)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开展在CDM下的项目开发。在国外,凡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而在国内,金融机构为多个参与方都提供碳金融服务,这其中包括中介与咨询、设计与开发碳金融产品和碳排放理财产品、CDM项目信托、碳基金以及结算服务等。
2.碳金融产品开发
中国在碳金融产品的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CDM项目中,中国通过该项目核准的数量居全球的首位,在碳基金运作、碳结构型产品的研发及碳信托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碳基金运作方面,中国碳基金的成立,为更多领域提供了资金渠道,而这些领域能够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轻气候变化等多重利益的项目。中国绿色碳基金由中国绿化基金发起成立,随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7月在北京成立;与此同时,多个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的城市发展基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也相继成立,如海富通中证内地低碳经济证券投资基金、银河达华低碳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
3.碳交易所及平台的建立
2008年8月5日,上海环境交易所宣告成立,成为国内首个环境能源交易平台,同天北京环境交易所也正式挂牌。同年9月25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揭牌仪式。以上三家为国内最大最主要的碳交易所。另外,全国各地的碳交易所也相继成立。于此同时,一些民间推动的碳交易峰会也分别于北京、上海等地举行。碳排放交易开始在中国活跃起来。
北京环境交易所在200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CDM信息服务平台,使中国的CDM市场的卖家更方便找到买家,发挥着价格发现和降低交易成本作用;北京环境交易所还与法国环境交易所联合在中国设立碳交易平台,使中国的碳交易平台于国际接轨。中国第一个自愿碳减排交易标准“熊猫标准”于2009年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开ค发并颁布,并在同年实现了国内第一单自愿碳减排业务----北京奥运会期ฌ间绿色出行产生的8026万吨碳减排指标被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
4.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
相比于国外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中国目前还停留在贷款业务这个单一项目上。碳权质押贷款和相关理财产品是目前中国快速发展的业务,但在中介机构的开展当中,我国的进程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本土的中介机构是我国在推进碳金融业务进程中的关键。
由于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具有分散度较高的特点,中介机构参与的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而且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机制还不完善,碳金融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较低。因此我国在前期的碳减排项目的核算、评估及验证等工作,都只能邀请国外的专业机构来完成,为此要缴纳高昂的中介费,这势必压缩了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为取得更高的收益,中国必须培养并拥有自己在碳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很多碳减排大户相继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碳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包装。如华电成立了华电龙源碳资产公司,中电成立了中电投碳资产公司。这些专业的中介公司或者碳资产专业公司的出现,使得中国的碳减排能够很好地执行和管理。目前,中国本土的专业碳资产公司和碳金融的咨询服务机构已经发展了40多家。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
1.碳金融业务开展进程
国内商业银行在快速地推行碳信贷业务过程中,将大量资金投向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而且随着碳信贷在商业银行贷款比重的加大,银行业整体收益的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
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开展了有关碳信贷的业务,兴业银行有针对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绿色信贷”;中国银行有基于CDM项目的融资配套掉期业务,浦发银行开展了与IFC合作的能效融资绿色信贷业务等,但各银行在理财产品这块做得有所欠缺,理财产品种类单一,仅有如兴业银行推出的低碳信用卡绿叶版、光大银行的绿色零碳信用信用卡,其他银行其他银行还有未有成熟的产品。
3.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流程
三、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碳金融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限于我国还处于碳金融发展的起步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深入碳金融业务的开展,而且,开展的业务也都相对单一,不够丰富,这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从国际视角看,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拥有数量丰富的碳资源,但由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项目开发,因此,我国的碳金融业务主要是围绕CDM项目的投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展开的,不参与发达国家的碳交易项目,因此在国际上中国根本没有碳排放权的定价权,这是很大的缺陷。
从国内角度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碳金融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碳金融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晚,很多人对此还没有了解,国内也缺乏配套的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和机制,导致在碳金融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国内碳金融☯发展难以推进。另外,国人对碳金融市场发展、低碳经济等抽象词汇的认识还是不够充分,缺乏配合碳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低碳经济的意识。
2.市场风险大
碳金融市场风险之所以大可以归结于市场的本身属性和市场的外部条件。一方面,从碳金融市场本身的属性来说,由于其本质和气候相关,而气候是可预测但不可确定的,因此不确定性是其风险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国内的市场规模小、市场化机制程度不高、政治不完善等因素,都对碳金融的风险有较大影响。
3.缺乏碳金融监管制度
我国虽实施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但由于其作为强制的行政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其作用。而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项目,缺乏对企业碳排放成本进行量化的方法,因此难以进行指标上的监管。
四、对碳金融业务开展制约因素的对策建议
1.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人才培养是我国碳金融事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关键。碳金融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专业人才稀缺。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可借鉴英国爱丁堡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培养在碳投资领域的、拥有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才的学校。碳金融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等待开发市场,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碳排放量位于全球第一的发展中的国家。有关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不容耽搁,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各自单位特点,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并早日实施。
2.鼓励碳金融业务创新
加强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具有巨大地推进作用。可通过发展融资租凭业务、碳债券业及个人碳交易业务进行创新。通过这些创新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积极性、降低债券风险性和提高人们减少碳排放的意识。金融业务的创新推动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势在必行的道路。
3.健全碳金融监管制度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为表率,制定相关政策、碳权指标分配原则、定价方式、交易规则、违约责任的划分、监管程序等,这些将成为碳金融监管制度的基础。尽快将贷款资金的使用、流动和成本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将环境相关成本进行会计记录。建立“国家监管部门-社会团体-市场❤主体”三位一体的碳金融监管核心体系,使政府、金融机构与市场三方在互相博弈过程中达到监管上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