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思考以及政策建议
摘要:延迟退休在我国养老保险面临老龄化以及巨大支付压力的背景下成为关注热点,延迟退休是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压力、控制收支缺口的有效办法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和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目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同时对政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金制度;养老压力;弹性退休
一、中国推行延迟退休的政策目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使得婴儿出生率和死亡 ☹率下降,共同导致了中国快速从一个年轻型国家过渡成为老年型国家。中国社科院报告指出: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与退休人数之比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本世纪初的3:1。[1]如果现在的养老帐户就入不敷出、收不抵支,那么可以想象若干年后,政府公共财政将不堪重负。
二、延迟退休政策并非万全之策
(一)增加年轻人就业¡压力
延迟退休意 ت味着要挤压已有的就业岗位供给,有可能使原本应退休腾出就业空间的人员继续占有空间,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较大程度的缓解,由此将带来年青一代高素质人力资源“搁置”或不能人尽其才的问题。我国的劳动力缺口早在2005年就达到了1.3亿人,由此看来,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延迟退休,会增加大量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困难。从这点上看,延迟退休需谨慎考虑。
(二)增加了企业的薪金支出以及养老金缴费负担
延迟退休增加了一些企业的薪金支出,面临退休的老员工,他们不得不为高龄职工支付较多的社会保障费用如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不仅会使企业积累的冗员无法退出工作岗位,而且还无法用较低成本招募更有创造力的新人。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缴费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3]
(三)国外经验不能ข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
一些发达国家目前退休年龄是65甚至67岁,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随着老龄化的缓慢进程,劳动力供应不足和养老保险压力增大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实施“延退”从政策效果上说,可谓“一箭双雕”。
中国是人口大国,从长远趋势看,到老龄化最高峰时,中国仍有大约8亿的劳动力。但在现在的9亿劳动人口中就将近有1亿失业人口。以劳动力的绝对数和可能的经济规模相比较,中国并不缺乏劳动力。相反,失业问题仍将是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
三、政策建议:多种措施共同解决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金缺口问题
延迟退休年龄绝不是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唯一和根本途径,养老金制度本身设计缺陷及制度运行与监管问题造成的养老金损失更加严重。
(一)国家财政的投入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社会保险制度的资金是三方分担的,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外,还有国家扮演 “最后后台的角色”。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国家财政的投入完全是应该和必须的,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保险制度的应有之义。
(二)改革小步走,稳步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正如尹蔚民的八字原则所言,对于延迟退休应该“小步徐趋,渐进到位”。延迟退休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可以每二年、每三年提高一年退休年龄。在目前有一部分人赞成,一部分人反对的情况下,应该对公众的态度予以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对因延迟退休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和准备。
(三)延迟退休和弹性退休相结合,考虑各受众需求
不同群体对退休年龄有多样性的诉求,强制退休制度显然无法兼顾这些诉求,这也是退休年龄改革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行弹性退休,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停止工作和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对于达到退休年龄选择继续工作的劳动者,以及退休后停止工作并延迟领取退休金的劳动者予以鼓励。
对于不同职业工作者的退休年龄要分类区别对待。例如一些高危、高强度的特殊工种由于受到身体素质、体能的限制退休年龄不应制定过高;许多技术工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工作时间越长则越有丰富实践经验,在这种状况下退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人才浪费。
另外,对于男女的退休年龄也该差别对待。虽然当今社会价值观重视强调男女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女性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并且在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矛盾时,女性更容易舍弃自身利益。因此我建议应适当保留男性和女性之间退休年龄的总体差异但同时灵活满足个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