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歌一曲人生梦
作为一个青年歌唱演员,在学习阶段肯定唱过不少“别人唱好了的”优秀歌曲,但要找到一首适合自己演唱的新歌是很不容易的事。有时花了不少“功夫”请词曲作者写的歌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演唱。真可谓“一曲难求”。然而在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幸运的得到了一首好歌:峻岭作词王泽洲作曲的《人生》。这首歌曲的歌词真切坦荡、寓意深邃,旋律质朴流畅,亲切感人。我即在云南省文化厅2012年新年音乐会上首唱了这首歌曲。应该承认,刚开始演唱此曲时,我更多的注意音高、节奏、字正腔圆等技术技巧问题,演出效果并不十分突出。只是在近几年的不断演唱过程中,随着我对歌曲《人生》深入的了解,演唱效果才逐渐好起来。这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所谓“晓声”就包括对作品人文内涵的深入认识。为了加强对作品的认识,我在一些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人文、艺术学科方面的知识。然后反复地与歌曲《人生》的歌词和曲调进行比较,又将这些理论知识与《人生》的演唱结合起来,细致地处理了三段歌词的情感表达,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这样这首歌曲的演唱逐渐受到不同观众群体的热烈欢迎。我体会到要唱好一首歌真不容易,音乐表演要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是做不了假的,正如我国古代音乐名著《乐记》所言:“唯乐不可以为伪”现将我近两年来学习和演唱歌曲《人生》的心路历程,以“赏析”的形式与读者进行对话与交流。
一、歌曲《人生》中的“生命主题”
我们知道歌曲的题材和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直接反映人类劳动、爱情、正义、和平等题材自古就是热门并被称为永恒的主题。不ฑ过,若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看,真正终极意义的永恒主题是“生命主题”。音乐(含歌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享有的。没有人就谈不上劳动、爱情等更不会有社会、文化、艺术等。没有人,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大厦就会崩塌,所以生命主题是永恒的话语,这是天经地义,母庸置疑的。
歌曲《人生》通过人文叙事的方式,塑造了“夕阳红”式的老人的形象。歌曲的主题出现在最后一句:
这个“生命主题”使用了”画龙点睛”式的手法,并重复了“不老”两字。且最后一个音落在最高音Mi(不是主音),曲作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突出“生命的精神万古长青”这个永恒的主题。
“人文学科所面临的任务,……不是捕捉那些可能会溜掉的东西,而是为了那些可能会死亡的东西赋予生命”而生命造成意义,意义造成思想。所以“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是人文学科神圣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明确指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可见歌曲《人生》确立“生命主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然而作为音乐作品只确立主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路径将主题思想的实质表达出来才是关键。
二、歌曲《人生》中的“诗意境界”
音乐与诗自古以来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云南许多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含演唱)反映“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等内容的叙事长诗古歌。近现代中外都有大量“音诗”、“交响诗”等传世之作。音乐理论中则有“音乐诗学”的专著。至于歌曲本身就是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一种常见的体裁,这些都是音乐的基本常识。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诗”不仅是一种文学、音乐的体裁,“诗意”还是文艺作品十分重要的本质特征。许多文艺学者明确指出,文艺作品(当然包括音乐作品)的创作,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诗意反映”。甚至直接确认“一切艺术本质上皆是诗”我们知道理解一首音乐作品,不仅要了解它的外部的形态特征(旋律、½节奏、词曲格律等),而且要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本质特征,既然“诗意”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本质,这就引出了本文“诗意境界”的话语。
中国传统诗学理论认为,诗意是文艺作品的“气场”和“神韵”,它是通过“言、意、情、思、境”这一“诗化历程”而实现的。
歌曲《人生》的词曲作者使用的是简练ล质朴、直抒胸臆的文字语言和较平稳流畅又带有内在激情的音乐语言。这种语言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让听众感到亲切。全曲的歌词多次贯穿运用:“即使……依然……”的叙事方式,很直观地塑造了一群意志坚强、笑傲人生的老人集体形象。这让我们想起了马克思有关诗意的那句格言:“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全身心发出微笑。”歌曲《人生》的旋律用纯朴的五声音阶构成,节奏也比较规整,只在结束句有所变化。这样的音乐语言既表现了老人群体淡定自如的外表,也显露出依然有激情在燃烧的内心世界。总之歌曲《人生》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也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正如荀子《论语》所言,诗意是:“齐明通达,广大深远”。
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象的世界”。没有错。中国传统诗学十分重视诗中的意象,认为“没有象就没有诗”。歌曲《人生》其实全曲都用意象来表述(如用“白发”来象征人生的晚年等)。尤其是用“一次长跑”来象征人生的全过程,这既容易理解又让人产生许多联想,体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音乐语言本来就具有更大的“抽象性”,因此它的表述也更具有象征意义。如歌曲《人生》中,三段音乐的音区变化就具有象征意义。第一段在中低音区,象征着沉浸在回忆往事的心绪状态;第二段在中高音区,象征着变化、矛盾、波折(如泪水与欢乐,坎坷与前行等);♋第三段在最高音区,象征着坦荡而不折不挠的精神。
中国传统诗学将“诗言志”与“诗缘情”辩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能更好地揭示作品的深层意蕴。歌曲《人生》从歌词看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没有直接描述情感),恰恰运用“主情艺术”的音乐来弥补情感的抒发。《人生》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张弛有度,尤其是每句后面多有四拍的长音,为演唱者的情感抒发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很多情况,音乐的情感很大程度是由音乐表演者的第二度创作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我在演唱歌曲《人生》时,首先结合本人的具体情况,尽量发挥我的嗓音(属于次高音),音色较浑厚坚实的特点,每个音,尤其是四拍的长音,尽量用气息支撑住,节奏平稳但衔接紧凑,从而以饱满激情的声音,塑造好音乐形象,进而将生命主题的深邃的思想内涵演绎出来。 “艺境”是中国传统艺术学特有的综合性概念,音乐艺境指在两度音乐创作中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是上述音乐语言、音乐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有机而完美的结合,是“至高、至深、至美”的艺术追求。
当然,对于任何作品来说“至高、至深、至美”都是相对而言。歌曲《人生》虽然达到了一定高度的艺术境界,但作为更高的要求则还有不足之处。我觉得此曲的旋律特点还不大突出,音乐略显单一平直,除音区有些变化外,缺少其它各方面更多的变化。很难尽情全面地将歌词中复杂深刻的思想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也只有进一步提高音乐的诗意境界,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追求。
从以上对“诗意境界”的阐释,也许大家会感到好笑,为了理解作品,音乐家快成“诗人”了。但这并不为止,为了理解作品也许音乐家还要变成“哲学家”才行,因为“追求永恒,普遍与无限,追求艺术创造的哲理化,是本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也是现代音乐艺术的总体趋向。”
۵三、歌曲《人生》中的“哲理启迪”
通过近几年我不断演唱歌曲《人生》,尤其是我今年参加云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每次都要唱《人生》这首歌,每次都受到老师学生的欢迎。不同年龄的听众对歌曲《人生》都有较大的反响。老年人听了《人生》觉得一定要老当益壮,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年轻的学生听了《人生》决心从此努力学习,开启人生的奋斗航程。和我关系很好的一个朋友,曾今受过挫折,在2012年新年音乐会我专门请他来看我演出,听完我唱《人生》后,硬是说我唱的就是他的“人生”,并说一定从沉沦中走出走向新的征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山州一中演出完谢幕时,学校领导上台来和演员们捂手感谢,有位老领导微笑地向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人生》这首歌“唱得好!唱得好!”那一刻我相信我演唱的《人生》已唱到他的心里并产生了共鸣。《人生》这一首小小的歌曲(只要
4、5分钟就能唱完),能起到如此重大的影响,是我意想不到的。究其根源就在于歌曲《人生》中的确具有一种深邃的哲理,它能使演唱者和听众获得一种人生的启迪。德国人文学者卡西尔用一句特别的话语表达他的观点,只有“强化和照亮的程度,才是衡量艺术之优劣的真正尺度”。我想虽然这句话显得有些简单化,绝对化,但其内涵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要真正使“强化和照亮”达到很高的程度,成为一首优秀的作品,是一个由主体和客体多方面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终端的“最高境界”,又总是与“哲理启迪”联系在一起的。
纵观歌曲《人生》的艺术创造历程,就涉及到一系列因素。前文已提到的“选材”就与时代有密切联系。“人生”题材是符合当今时代人类的共同关注的,“新时代以来,在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作品中,人生意识,人生况味的执着表现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紧接着突出“生命主题”又是关键的一步。再后来,通过“诗意境界”揭示主题的人文内涵是必由之路。最后,诗意境界既是一种艺术理论和艺术手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人文精神――“一种能再次激起无限生命的精神”。(伽达默尔语)。这样一来,就赋予了作品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品格:生命有限,而世界无穷,作品长存。
人类是亿万个人的集合体。在现实生活中,有生命就会有能量,而给人带来前进动力的能量就是正能量。可以充满信心地说:无论个人还是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只要有持续不断的正能量,就一定会走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从以上对“有限生命”和“无限精神”的哲理性的解读中,我们演唱者和广大听众也许会觉得,人的一生就象一场梦。而只要我们每个人的梦与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密切地结合起来,就会得到无限的宽慰和幸福。作为一个歌唱演员,我只有尽量深入理解作品,把“声音”和“精神”送到每个听众的心里,让歌唱也获得一定的“超越和重生”。最后,用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结束全文:
用歌声来诠释人生,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