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得:从小人到君子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谦称自己没有达到君子境界。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仍未真正摆脱“小人”境地――首先,身份地位是;其次,道德修养是。下面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反省・忏悔
窃以为,这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考虑,尽了心没有?交朋友,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吗?”他提醒我们,反省的功课要勤做多做,尤其在关涉仁爱、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重大的道德问题上,更是要时常反省、深刻反省ท。
再看《论语・里仁第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此,我们常常重视前半句,忽略后半句。我们常说“见贤思齐”,却不言“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爱谈“择其善者而从之”,却不论“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无意地疏忽?还是有意地避讳“自省”和“改”这样的字眼呢?
比如失眠问题,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可见问题的严重和人们的重视。可是有几个人承认失眠和自己的罪有关,解决失眠首先要认罪悔改呢?人们把原因归咎于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增加等诸多因素,有谁会说是因为我太贪心,太自负,太不遵守上帝制定的规律和原则,太喜欢自以为是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己斗、与时间斗呢?又有谁会认为自己违背天道天时也是犯罪,应该认罪悔改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赞美诗引进教堂,读到了《圣经》。《圣经》中的罪是广义的,包括内心的罪恶意念,如贪念、淫欲、嫉妒、骄傲等等ช,都要认罪悔改。在《论语》中,孔子也对我们提出了“悔改”的要求。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教导我们有错必改,千万不可“过而不改”,否则就是大过特过了。《论语》当中还有一段相关的话,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悔改”的光明前景:“只要反省改过了,就会进入无忧无惧的君子境界”。
孔子是古代的哲人,他十分重视“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现代人难道不更应该反省和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吗?
出死・入生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还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圣经》里也多处讲到,认罪悔改,就会出死入生,成为一个平安喜乐的人。
只有出死,才能入生。只有在罪里彻底死掉,才能获得一个圣洁的新生命。
然而,我们却竭尽全力逃避死亡,甚至对“死”这个汉字也避之唯恐不及,还搬出孔老夫子的话作挡箭牌。孔子确实讲过“未知生,焉知死”,可是他也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般来说,人最“远虑”的就是死亡。如果把此“远虑”放到孔子这句话中,就可得出如下结论:人如果不思考死亡这个“远虑”,就必然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近忧”。如果再引申一下,把“死亡”引申到“在罪里死”,又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不治死自己的罪,就会有忧虑愁烦。
以上两种都提示我们:死,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的。我们的肉体生命总有一天要死,这是必然的;我们的罪也总有一天要死,这是必须的。这两种死都应该得到特别重视。否则,我们现今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就会既忧愁又恐惧,正好与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忧不惧”的境界相反。而一旦我们解决了“死”的“远虑”,那么我们生活的“近忧”也就迎刃而解了。摆脱了死亡的恐吓和纠缠,挣脱了罪恶的捆绑和羁绊,还有什么值得忧惧的呢?
从小人到君子
如果我已经“死”了,那么,现在“活”着的就不是原来的我。原来那个“小人”的我已经死了,现在活着的是一个崭新的“君子”的我。
君子谋道。《论语》中多处讲到“道”和“君子谋道”。此道大抵是指人道和政道。他教导我们“君子谋道”,是要我们追求有道德的生活,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上。我们今天学习“君子谋道”,就是要ญ发扬先人那유种执着的“谋道”精神,注重道德,关心大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君子畏天命。孔子也讲天道,在《论语》中,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鲍鹏山教授将此“命”解释为“天命”,即“天道、自然、宇宙法则”。注重现实、主张入世的孔子,为什么把“知命”也视作“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呢?因为一个人如果不知天命不懂天道,即不知道老天为人类设定的规律和界限,他就会无所敬畏,就会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就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就会心理失衡、怨天尤人……总之,他可以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因为没有敬畏之心,他无意控制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这样的人怎能称作君子呢?
为了强调敬畏之心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还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把“畏天命”放在首位,说明“三畏”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大人”和“圣人之言”之所以也可畏,是因为他们是由“天命”决定的,是符合天道的。一旦违背了天道,凌驾于老天之上自以为是、为所欲为,那么,就会应验孔子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的话,失去“大人”和“圣人”的地位,沦落为“小人”。另外,在《论语・八侑第三》中,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就是说,“如果得罪了老天,再怎么巴结祈祷,也是没有用的”。看来,孔子对老天是敬畏的,对天命是顺应的。
君子爱人。《论语・阳货第十七》,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他告诉我们,君子学道德、教化,就会爱人;小人学道德、教化,就容易听从使唤。他提醒我们,学习道德的目的是为了拥有爱心,获得爱的能力,去爱别人;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唯唯诺诺、战战兢兢,更加容易被别人✌指使、奴役和利用。孔子还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供别人使用的器具,而是有思想、有人格、有道德、有爱心的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第六》说:“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论语・述而第七》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仁很遥远吗?我如果真的想要它,它就会来的。正如孔子在《论语・里仁第四》里说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真的致力于仁的话,总是能做到远离恶、弃绝恶的。所以,“从小人到君子”虽然很难,却是可以实现的,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
一旦“小人”的我已经死了、现在活着的是“君子”的我,那么,我就必定会因“欲仁”而“志于仁”,“仁”也必定会不“远”而“至矣”。
正所谓仁者爱人,君子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