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丝茶路上漂游的“翡翠叶”

时间:2024-09-22 13:28:3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平和县有两样东西是闻名世界的,一个是“黄金果”――g溪蜜柚,另一个是“翡翠叶”――白芽奇兰茶。而白芽奇兰茶却更具历史、文化和故事。

饮茶是没有国度的,林语堂甚至认为它是社交上的一种制度,“我以为从人类文化和快乐的观点论起来,人类历史中的杰出新发明,其能直接有力的有助于我们的享受空闲、友谊、社交和谈天者,莫过于吸烟、饮酒、饮茶的发明。……至少在中国和英国,饮茶已经成为社交上一种不可少的制度。” 其实,早在明朝海外贸易繁盛之时,漳州家家户户,饮茶成风,白芽奇兰茶这种“兰香沁脾、喉底生甘、韵味独特”的神奇东方“翡翠叶”,已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陶瓷一起,登上货船,漂游重洋,开始了繁荣的海上贸易。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翻开福建茶叶的历史,平和白芽奇兰茶始终以主角的身份上演着一幕幕精彩。

漳州历史悠久,唐垂拱二年(686)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漳州茶史能够考据也自唐始。平和白芽奇兰茶具有浓烈的闽南特色,本身就负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有历史,有故事,与开漳圣王陈元光及他的裔孙、王阳明、黄道周、林语堂、蔡新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交汇,演绎出“陈元光煮茶”“品茗议县”“峰茶润笔”“三泡说”“求茗救孙”等故事,在清朝康熙版县志留下“茶出大峰者良”的感慨,这些名人与白芽奇兰茶交织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平和茶文化,让白芽奇兰的芬芳传得更远,成为广为人知的“文化茶”。

明代以来,漳州就有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明末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有“迩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当时茶农生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南靖县志》载:明嘉靖年间,南靖县(当时平和归属南靖)茶叶已定列为贡品,曾进贡茶五十五斤九两三钱,菜茶六十斤九两九钱。明末龙溪县名士陈正学的《石晶泉歌》(载《平和县志》)有“茶香隐为兰蕙,顿觉云生欲轩翥”,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茶叶已被广泛种植。明太常寺卿陈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眼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到清末民国时期,平和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得到不断扩大,据民国31年的《新福建》载:民国23-30年平和县产茶7-11万公斤,民国23年福建南路12个县计产茶79.4万公斤,其中平和产茶7.8万公斤,占9.8%,仅次于安溪。居闽南第二。茶叶生产较好的年份是民国25年(1936),全县有10多个生产茶区,1894个茶户,种茶面积6681亩,产茶31.3万公斤。抗日期间,减至3785亩,6.5万公斤,仅抗战前1/5。

善于种茶的平和人同样也精于经营,他们早就眼光放在国外,从明朝开始就把让茶叶和克拉克瓷相伴走上“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茶叶之路”。

所谓“海上茶叶之路”就是由古代若干港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航道对外输送和交易茶叶以及文化交流之路。从我国茶叶出口的历史事实来看,茶叶是先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后来才到欧洲的。史料记载,宋朝时茶叶经广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沿海城市从海上传入南亚。到元、明以后,中国茶才经南亚地区传到西方的欧美国家。“海上茶叶之路”由此形成。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以南洋诸国为中介通往地中海和欧、非各国的“海上茶叶之路”发展繁荣起来,茶叶成为18世纪直至19世纪后期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漳州茶出口的历史也很早,在明朝中叶甚至达到顶峰。在漳州茶叶出口中,平和县茶叶出口占了一席之地。《海澄县志》记载,到了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茶已远销缅甸,平和的奇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龙溪北门茶也陆续兴起。《平和县志》载:“民国初年出口烟12.5万公斤、糖250万公斤、茶35万公斤”。

地处山区的平和县当时交通并不发达,那茶叶又是怎样出口呢?以牛车、人力和木船运茶为出口撑起一片天,茶叶通过陆路古道和水上航道到达漳州的月港、厦门港和汕头港等,尤以月港居多,然后进入“海上茶叶之路”漂游到世界各地。

明朝以来,从县城(九峰)通往邻省、邻县开辟的陆路古道主要有八条,一条是由九峰经崎岭出小溪洪濑往漳州的官道;一条是由旧县铺分路至黄井塘往漳州;一条是由九峰北门经坪土回通往漳汀司和经象湖往永定县;一条是由九峰西门经赤石塘往大埔、梅县;一条是由九峰经柏松通往广东饶平、汕头;一条是由九峰经大溪塘、安厚塘通往云霄;一条是由安厚经坂仔塘、五寨塘通往漳浦;一条是由九峰经w头塘、大协关塘等通往南靖县境。古道上设古关隘有20个。水路有九峰赤石岩码头通往两广(广东、广西)木船沿九和溪(韩江上游――碧溪)经大埔、白喉、枫榔;另条一水路是顺着西溪航道直通漳州月港。

据了解,当时从漳州月港出口的货物,虽然史书没有完整的记载,但是据万历三十七年,我国民间海外贸易开往日本商船的《装载货物清单》和《华夷通商考》中关于福建省输出海外的商品等有关记载来看,除了丝织品、陶瓷、糖、果品外,还有茶叶。《海澄县志》也记载,明朝中叶从漳州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300吨,居全省之冠。清朝时期,我国城乡各地茶馆遍布,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号也纷纷出现。当时的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皆好饮茶。乾隆首倡了新华宫茶宴,每年于元旦后三日举行。仅清一代在新华宫举行的茶宴便有六十次之多。这种情况使得清代整个上层社会品茶风气尤盛,进而也影响到民间。这一时期,中国的茶叶生产有了惊人的发展,种植的面积和产量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叶更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

到了清末,漳州茶叶更加声誉鹊起。由于漳州毗邻茶叶需求量大的广东省,又靠近贸易港口城市厦门,茶叶内销出口具备良好的条件,因而贸易居全省之冠。当时漳州一些大茶庄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国初期至抗日前夕为2000担至6000担。它的来源地有安溪、武夷、漳平及本市长泰、平和、云霄等地。据厦门口岸海关资料记载:仅光绪三年(1877)一年,英国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就高达4500吨。 ♛ 新中国成立以来,漳州茶叶仍然作为出口创汇的特产,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采取ฌ“政府扶持,大力恢复,努力发展”的方针。为加快茶叶生产的步伐,1952年设立龙溪专区茶叶指导站,地点在平和县九峰镇。1953年设立华东区茶叶局漳州办事处。1954年创办漳州茶厂,是漳州市首家茶叶生产技术、购销、加工专业机构,同时担负全市茶叶加工出口任务。建厂第一年茶叶出口量381.9吨,出口值112.73万元;1991年出口800吨,为国家创汇149万元,茶叶成为出口的重要农产品。1963年,白芽奇兰成为大宗出口商品,至1969年的7年中,共出口63.38万公斤,年均出口9.05万公斤。1970年起,茶叶出口归地区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1985年恢复由县出口。1985年至1988年,平和茶叶共出口45.7万公斤,年均出口11.4万公斤;每年还提供20万公斤给漳州市茶厂精制加工出口,销往日本、香港、台湾、东南亚。

二十世纪平和县茶叶面积、产量位居漳州市各县之首,已成为漳州茶厂最主要毛茶原料供应县,从1993年起用“奇兰”名字生产少量成品茶试销,漳州茶厂以“奇兰”作为拼配原料成乌龙茶,通过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日本,得到消费者青睐。1997年后白芽奇兰茶大量出口,以崎岭茶厂、九峰茶厂为主大量收购拼配毛茶,通过福州、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用“雪芽奇兰”品牌出口日本,1998年-2000年每年出口白芽奇兰茶叶200多吨,产值600多万元。2000年崎岭茶厂以收购白芽奇兰茶委托出口200吨,产值400多万元。2002年起,平和腾兴茶厂、平和县玉露白芽奇兰有限公司、漳州晨晖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组织中档白芽奇兰茶销往日本等国家,年出口200吨,产值500万多元,价格看好,市场紧俏。2007年漳州晨晖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国家商检局审查符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予以注册,注册品种是乌龙茶,成为平和县第一个获得具有乌龙茶出口权的企业。

平和的茶叶除通过“海上茶叶之路”销往世界各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就是很多下“南洋”的人随身带茶。

自明朝末期开始,闽南人(当然也包括平和人)大批移民到南洋地区,亦即今日之东南亚地区。而跟随这些先民迁徙的脚步,白芽奇兰茶与平和窑青花瓷也跟着他们开始进入东南亚。茶叶或自己饮用,或馈赠亲友,而瓷器起先就是用于泡茶、盛水与食物等日常生活功能。

随着在东南亚定居的闽南人日益增多,茶叶这种日常消暑解渴的饮料在东南亚也逐步流行。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所以旅居东南亚的华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大背景下,就有部分闽南茶商开始在南洋一带经营乌龙茶生意。清末民初,平和人在ค东南亚开办茶行,他们不仅积极经营平和县的白芽奇兰,而且大力倡导白芽奇兰茶文化,使品白芽奇兰茶的人在华侨中不断扩大,白芽奇兰茶逐渐成为“侨销茶”。这一时期,平和县茶叶每年都有大量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

回首几百年来“翡翠叶”传承发展的印记,那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时代赋予它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平和的茶人顺应时代潮流,承载着祖先开辟出的茶叶贸易的繁荣梦想,赋予古老贸易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如今,我国倡导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对白芽奇兰茶而言,其传承者仍在古老的发源地,坚守发扬传统白芽奇兰的技艺以及传统茶文化,持之以恒进军国际高端市场,继续创造“海上茶叶之路”的辉煌。

目前,平和县白芽奇兰茶种植面积已达12.5万亩,年产茶叶成品1.2万吨,茶叶年产值超20亿元,品牌价值21.6亿元,位居全国第11位,已经成为漳州茶的当家品种。白芽奇兰茶和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一起,构成福建茶叶铁三角,在海内外茶叶市场作为漳州茶的“一号代表”,成为最具漳州本土特色的茶,传递着漳州味。平和茶产业正借力“海丝”布局海外,步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平和县正全力打造白芽奇兰品牌,积极打造公共品牌的平台。经过努力白芽奇兰被授予“2015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授权,同时还将努力打造原生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以此同时,平和县还通过一些实体平台大力推进白芽奇兰“走出去”。逐渐建设一个24万平方米的中国白芽奇兰茶交易中心,白芽奇兰等茶叶品种将在这里收购、销售、推介以及进行出口前的检测检验,目前已经有60家左右的商家进驻。通过第二届海峡(平和)茶会、“9・8贸洽会”、“米兰世博会”等平台帮助白芽奇兰企业打造欧盟、东南亚市场,同时开拓美国、日本的市场。

2015年9月,白叶塘茶业生产的“岁月陈韵”主题白芽奇兰以“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岁月传奇”四款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故事而受好评并获得“2015厦门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唯一指定乌龙茶”。之后,白叶塘茶业与香港上市企业中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日本LGK株式会社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本次与中怡国际集团和日本LGK株式会社签订战略协议,是白叶塘茶业有限公司紧贴本届98厦洽会的“走出去”项目合作主题,推广白芽奇兰茶文化的重要举措,能与这两家企业的深度合作,白叶塘茶业将在产茶基地和对外出口等方面,迎来质的飞跃,并将把它打造成世界级茶叶品牌。

回望平和这一充满历史文化故事的山区县,自明朝以来,一直是面向世界敞开的一扇或明或暗的窗口。它曾经依靠并不很发达的溪流航运、“扁担经济”条件,以及逐渐成熟的商业文明和发达的瓷器制造和茶叶产业,在福建商品出口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过去的历史已被雨打风吹去,白芽奇兰茶这一充满魅力的“翡翠叶”以其神秘深邃、含蓄端庄、纯洁柔和演绎的繁荣海上贸易,被定格在历史的缩微图景里。回溯探寻千百年前繁荣的海上贸易,就是以历史为坐标,对平和县与生俱来的蔚蓝色文明梦想所做的最好注解。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