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

时间:2025-01-13 06:44:5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提 要: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选择句式受到认知和语用因素制约,其主要表现在认知语境、认知效果、语用意图象似性以及语用现象语法化等方面。说话者选择的句式结构是一种具有最佳关联性的明示刺激,是对语言符号进行最优化配置,旨在传递说话ต者特定的意图和话语隐含。

关键词:句式选择; 认知; 语用; 意图; 隐含

A Cognitive Pragmatic Approach to the Selection 

of Sentence Structure in Communication

Gao Hongyun Kuai Zhenhua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China)

In l تinguistic communication, the selec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 is governed bycognitive and pragmatic factors, which can be illustrated in the aspects of cognitive context, cognitive effect, pragmaticintention iconicity and pragmatic grammaticalization; Sentence structure is an ostensive stimulus with optional relevance and the optimized distribution of language symbols, aiming to transfer speaker’s specific intention and the implicature of the utterance.

Key words:sentence structure; cognition; pragmatics; intention; implicature

1引言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的生成和理解离不开人类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规律。但是,语言并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只能通过人的认知间接反映客观现实,即认知是存在于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赵艳芳 2001:8)。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足的,而常常是认知因素促进的,与人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Langacker 1999)。因此,语言表达式本身仅具有产生意义潜势,它只有与人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意义,形式结构是受制于人们的认知结构。同时,交际是说话人有意图地传递特定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从而影响听话人心理状态的过程。因此,说话人在描述事件过程中必然将其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与特定的句式结合起来。在交际中,句法结构的不同选择表明句法结构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认知过程,一个说话者根据不同意图进行不同选择的语用过程。本文从认知语用视角出发,具体探讨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制约性,揭示语言符号﹑认知﹑语用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

2 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

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Sperber&Wilson 1986/1995)。该理论从宏观角度探讨话语产生和理解的认知机制,描述人们对每个话语的认知过程。强调交际过程中任何信息都是一种明示刺激,它传递最佳关联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在该明示刺激下选择恰当的认知语境,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关联理论不仅探讨话语显义的获得,更关注在认知语境作用下,听话者推导话语的隐含。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关联理论对句式的选择进行认知语用阐释,探讨影响交际意图和隐含生成与获得的动因。

2.1 认知语境

斯波伯和威尔逊把认知语境定义为一个人所感知或推理的各种事实构成的集合,为交际双方所共享。语言的理解与使用往往涉及交际主体对语境信息的认知。何自然等认为在交际或理解语言时,人们须要选择﹑调整与顺应语码和语境,以“扩大或丰富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实现相互之间的互明,从而保证交际成功”(何自然等 2001:33)。因此,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语境,对认知语境的选择和利用体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传递语言超载信息。 ① a. John kissed Mary.

b. Mary was kissed by John.

c. It was John who kissed Mary.

d. It was Mary who was kissed by John.

e. What John did was kissing Mary.

f. Who John kissed was Mary.

g. Mary John kissed her

中国 www.LWlm.com

对于同一个命题——John亲吻了Mary, 由于认知语境制约,说话人可能会选择某一特定的句法结构来凸显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在语义结构上强调特定部分信息。上述句式结构的选择反映出说话人的知识结构和对具体事件的认知状况,从而对听话人的知识状况即听话人的预设知识以及认知能力产生几种不同的假定:a与e可用来回答What did John do,因为交际双方都知悉John did something 这一语境假设;b使用被动结构,c使用分裂句,它们都是针对Someone kissed Mary 这一假设而选择的句式结构,并且分裂句的使用更加凸显施事者John;d和f句式表明说话人已知有人吻了Mary,而且确认动作的发出者是John而不是别人,但d总体上属于分裂句,其焦点Mary比f中的Mary具有更大的关注价值;g属于倒装句,适用于回答What happened to Mary这样的问题,而Mary只是起着引出话题的作用。

2011年 高红云 蒯振华 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 第1期 我们认为,句式的选择受制于认知语境,因为认知语境约束句式结构的意义,而句式的选择又反映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语用目的。因此,交际双方要想恰当地选择句式结构和准确地理解句式结构的语用含意,认知语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2.2认知效果 在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受制于“优化”认知规律。英语基本句式结构由施事者﹑行为﹑受事者组成,即SVO,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而分裂句﹑被动句﹑移位句等变式句偏离人们的认知规律,然而这种偏离现象并没有偏离人们的经验、习惯和认知发展的水平。语言偏离结构有一个从概念映射或概念整合到取得固定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语法化过程。这些特定的固化句式的选择旨在实现认知效果的最优化。说话人根据自己的语用目的和听话人的推理能力、认知能力等因素选择特定的句式结构,旨在减轻听话人在推理过程中的加工努力,从而能够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这就要求说话人的话语表达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足够关联,那么说话人话语的句式安排对听话人而言是一种最优化的明示刺激。这样,听话人就能够运用最小的努力推导出语言符号的超载含意。例如:

② A. Who beat Mary?

B1.อ John beat Mary.

B2. Mary was beat by John.

B3. It was John who beat Mary. 认知效果的优化倾向还体现在句式结构的“以简驭繁”。“以简驭繁”的一些重要策略和手段是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凸显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近到远,从外到里,从表象到内核,从具体到抽象。在以上二元区分中,一般来说,认识过程的前者总是相对简单,后者总是相对繁杂,所以这些策略和手段表示的总倾向就是“以简驭繁” (徐李洁 2003:12)。实质上,这种“以简驭繁”反映语用认知上的经济原则。Langacker认为,“语言的编码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最显著的是,一个被感知的事件由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构成,有许多可能被视为参与者的感念实体,然而,仅有一些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参与者被明确地编码入话语中,被强调的这些概念更少”(Langacker 1990:213-214)。换言之,语义结构仅是对概念结构的部分凸显,两者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概念结构只有一部分投射到语义结构上。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也是遵循经济原则的。因为说话人选择某些最能够反映话语隐性含意的信息单位,按照约定俗成的结构图式进行排列组合,因而这样的话语及排列具有最佳相关性。说话人选择特定的句式结构来激发和调动听话人的概念结构,因为这些概念结构已经是语言﹑社会的概念化或图式化,是一种社会心理表征,特定句式结构的反复使用,最终实现句式结构的语法化。因此,在言语交际的明示-推理过程中,句式结构的经济性足以使言语投入与交际需求实现均衡配置:说话人言语表达简化与相关,听话人高效推理,从而实现言语投入效用的最大化 。例如:

③ a. Only amateurs can compete in the Olympics.

b. The Olympic Games is an 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mpetition held every four years. Only amateur can compete. 为了获得最佳关联,说话人将隐性含意留待听话人去诠释,说话人相信听话人能够以较少的心理投入来加工说话人的明示信息。说话人隐含的“隐性信息越多,双方互明程度越高”(Sperber&Wilson 1995: 218)。上述不同的言语形式表明,表达风格的差异是基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与推理能力的不同认知假设。句a中的说话人相信听话人了解关于奥林匹克在句b和句c中的所列的知识框架,因而句式表达简练,听话人无须太多的心理投入就能迅速激活这些知识框架,即可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相比之下,句b和句c中听话人须投入更多的加工努力,才能获得语言的超载含意。

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效果的优化倾向体现在言语的经济性和以简驭繁,制约了说话人的句式选择。同时,也使听话人以较小的努力获得听话人的语用含意。

2.3 语用意图象似性

中国 WWW.lwlm.com

2.4 语用现象语法化

语用现象的语法化是指原先动态的“形式和意义”或“形式和功能”关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静态化或固定化的过程(熊学亮 1999:190)。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在特定语境中的隐含意义逐步固定为规约意义,也就是说,此时该话语被称为无标记话语,听话人无须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推导出话语的语用意图,其隐含意义已脱离特定语境信息而变为规约意义,是交际双方在意义协商过程中的一种默契。 ④ a. Why don’t you join us?

b. Why not join us?

⑤ a. Can you open the door?

b. 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open the door?

例④a既象似于提问意图又象似于建议意图。该结构首先表达的是询问不加入我们的原因,而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此意义逐渐从该结构中游离出去,建议语用意图却凸显出来,这样该语言结构就与建议语用意图之间形成固定化的关系。④b的结构是④a的优化结构表达,更加凸显建议语用意图。此时,听话人无须提取相关的认知语境,就能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例⑤a中,该结构虽然可以表达询问对方是否具有开门能力的意图,但是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对听话人而言,这种意图不是最关联的。因为在听话人的认知结构中,她已经逐步把这种结构与询问自己是否愿意开门的行为意图固定下来。此时,这种意图是最关联的,是说话人意欲传达的信息。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也不会使用意图更加明晰的表达如⑤b. 因为⑤b主要凸显礼貌因素,没有⑤a表达得简洁。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为了尽量减少听话人的心理投入,以最经济的话语信息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从而实现最佳语用效果,常常选择这种化石化语用结构❣,即该句式结构因反复使用,其语用意图和语用隐含固定化。

3 结束语

在语言交际中,由于认知语用因素的影响,交际双方不断选择﹑调整﹑理解特定的句式结构,传达特定的信息意图和语用含意。说话人不管使用常规句式还是变式句,都旨在凸显自己的交际意图,传达话语隐含;对于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句式,都是言语投入与语用价值的均衡配置,听话人在解读过程中付出不同的心理投入,而获得的话语隐含都具有最佳的语用效果。上述各种认知和语用因素并非独立运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制约句式的选择,从而揭示语言符号、认知、语用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何自然. 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何自然 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C]. 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A].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侯国金.语用象似论[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2).

向明友. 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5).

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徐李洁. 英语倒装句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Hanman, J. Natural Syntax[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Langacker, R .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ayter, 1990.

Langacker,R . Assessing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 [A]. In the Janssen and GiselaRedeker.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C].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auyter, 1999.

Morgan, J.L. Two Types of Convention in Indirect Speech Act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9[M].Academic Press, 1975.

Sperber, D. & D.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1995.

wwW.Lwlm.COM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