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摘要:地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业的竞争力、带动力、创新驱动力和绿色性,并依据产业集聚、比较优势和新经济增长点等不同起点及不同路径,形成地区特点鲜明的竞争优势。本文以安徽为欠发达地区代表,通过其与长三角沿海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数据比较,进一步探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差距所在。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靠主导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主导力量和主导方向的发展战略,在仍以工业规模扩张为发展主旋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提升。问题是主导产业确定的依据是否科学,基础是否扎实,产业关联是否合理,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产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及其作用程度。
一、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路径和特点
地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业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带动力、创新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这些要素是在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聚,并以其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
(一)地区主导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分析
从西方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发展经历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
1.以产业集聚为起点的发展过程
2.以比较优势为起点的发展过程
(1)比较优势形成阶段。比较优势一是来源于产业在人才、技术和市场的长期积累;二是来源于外部环境赋予,包括自然资源、生态和政策环境等。不论何种原因形成的比较优势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它可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产业体系完善阶段。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在内部构筑完整的运转体系,在外部树立良好的市场影响力。首先是专业化生产体系加强,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其次是产品的品牌效应逐步体现,增强了产业的竞争优势;最后是地区产业的整体形象被市场广为接受,消费者把产品与地区紧密相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言而喻了。
3.以新经济增长点为起点的发展过程
(二)地区主导产业特点及其对核心竞争力影响
地区主导产业的特点由本地区影响产业发展的多种因素集合而成,其中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起决定作用。
经济水平,通常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水平升级的基础和结果。它对主导产业确立和划分的影响,一是表现在产业层次上,即产业结构优化和水平升级的程度越高,主导产业的层次越高。二是表现在行业细化程度上,经济水平低的地区由于产业规模小、总量低,在主导产业选择上行业划分范围较大,往往会把相关产业统统归为一个主导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可能是已经细分且层次较高的主导产业;而在沿海一些地区,电子与信息可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主导产业。市场进一步细分还会使电子产业进一步分化为集成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等独立产业,信息产业也会分化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多个独立产业。市场细分的结果,将使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领域分离出来,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
主导产业的不同特点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资源禀赋可°能会带来不同的产业层次;但不同层次的产业也可能以同样的成本竞争优势,有效地占领不同市场。同样,主导产业的行业划分范围较宽,虽然不利于产业向高端发展,难以走向市场前沿,却有利于吸收各种投资扩大规模,也可以成为产业快速占领市场的有效途径。
二、地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
同样的主导产业,在经济水平不同地区的竞争力强弱和市场作用范围有所不同。我们以长三角地区数据为样本,通过以下几组有代表性的主导产业数据比较,探讨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差距所在。
(一)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如果把电子信息划分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个不同领域,从安徽与长三角沿海省市比较看,经济水平不同,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在两个领域的表现也截然不同。
1.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欠发达地区呈发展上升态势
2.在电子信息服务业领域,欠发达地区呈明显落后态势
而安徽的电子信息服务业虽然在某些领域有发展雏形呈现,但是能成为独立产业的几乎没有。因此也没有可与发达地区比较的数据和发展内容。
(二)汽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综上,在社会化协作程度较高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地区经济开放度所带来的市场化水平极大地影响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市场繁荣条件下,这种影响还不明显;而当市场不景气时,欠发达地区产业整体实力不强的表现,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地区发展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因二产规模化发展的挤占,三产比重下降时期;二产发展放缓,三产恢复性上涨后稳定时期;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的带动下,三产比重大幅提升时期。“十二五”以来,安徽第三产业比重经小幅回升后一直处在较稳定状态,说明地区工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已经放缓,加上作为农业大省,一产比重仍有一定的释放空间;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还没有真正得到发展,不足以带动地区的三产比重走高。与此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的第三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下,各项指标提升明显。
比较表4数据可见,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我国欠发达地区仍处在工业化规模扩张阶段,因此二产比重难以下降;而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带动的发展阶段,地区的二产比重呈明显下降走势。[13]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对三产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从挤占发展空间上影响三产规模;另一方面,对发展规模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化分工,使生产性服务业不能从制造业中分离,难以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
发展现代服务业,既不能从传统服务业升级而来,也不能单纯依靠投资形成产业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都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和带动的。工业化水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市场分工逐步细化,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使大批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从制造业独立分化出来,由此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产业水平升级所驱动的技术创新能量,构建了大批产、学、研服务平台,催生了科技服务业发展;再次,高端工业化成果的应用,使高水平、个性化、远距离等符合现代特点的服务需求和供给成为可能。因此,没有一定工业化水平为基础,或不以加快生产和科技类服务业独立分化为重要路径的现代服务业,即便有某种形态存在,也是毫无产业竞争力的。
表4显示,安徽在服务业上的投资增速很快,但三产比重和服务业贡献率并没有因此改观。问题来源,一是在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思维模式惯性作用下,因缺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投资更容易流入传统服务业领域。二是除合肥、芜湖等极少数城市有现代服务业雏形,其他城市传统服务业的三产主导地位毫无改变。区域内产业发展极不平衡状态,造成投资效率较低。三是刻意投资建设的一些电子商务基地、云计算中心等,因各方面配套欠缺及网络综合运用效果差,作用难以显现。[14]
三、结论与建议
仍处在转型期内的我国市场,呈多层级和多元化特♚征,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可以在不同层级的市场取向上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论产业的起点和内容如何,都不可能绕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带来的市场占有水平,而直接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地区产业发展要循序渐进,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在水平不断升级过程中赢得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此,在地区产业发展政策上,一是要以规模化发展为基础提升产业水平。只有在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建立较完善的配套体系,才有条件提升产业水平。因此如何扩大规模,仍是此类地区多数主导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实现途径更多要依靠承接产业转ต移。二是在产业发展上✫要防止盲目追高追新。没有产业低水平发展奠定基础,是不可能直接进入产业高端的。因此要将政策和资金更多用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进发的关键环节或瓶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工业园区要定位明确,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各级政府要不断细化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考核的针对性,促使园区发展走上特色化道路。四是集中力量解决主导产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新能源、新材料,甚至一些农副产品加工ห领域,往往因为某一技术难题缺乏解决能力,而使一个新兴产业或好产品夭折。因此要加强调研,摸排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掉链”问题;在产学研平台建设中,侧重重点项目的帮扶力度;加强对攻关项目的阶段目标考核,并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效果的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15]
注释:
参考文献:
[2][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张兆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36.
[3][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1-100.
[5]范太胜.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J].科技和产业,2006,
(6):31-34.
[6]Prahalad.C.K. 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03):91-99.
[8]梁本凡,熊娜,齐国占.论低碳城镇化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江淮论坛,2013,
(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