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时间:2024-12-26 01:20: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更多机遇,需要大量懂技术、会营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当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旅游业的需求。基于此,文章针对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的特点,探究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力求找到优化课程设置的关键点,为未来的旅游业培养更多具有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ช才。

关键词:智慧旅游;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它融合了通信与信息技术,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在旅游活动开始前,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制定计划,进行预订和支付,降低旅游活动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及时通过移动终端对相关信息进行纠正;在旅游活动完成后,可以就产品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为其他游客提供参考意见。整体来说,智慧旅游的发展是使游客的旅游行程更加顺畅,旅游体验更加充实,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为游客带来更加安全、经济、高效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时代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针对智慧旅游建设人才所需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队伍相对匮乏,可以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与国内智慧旅游行业企业合作,ภ同时也鼓励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以多种方式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课程建设等以培养智慧旅游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改进和拓宽原有的课程建设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以智慧旅游为契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性,优化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和长久的职业适应性。

二智慧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需求的特点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借助便携的终端设备,实现各类旅游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分析、研究,提升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中的自主性、互动性,为游客带来超出预期的旅游体验和无处不在的旅游服务。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收集、分析及预测能力

在游客对旅游通过各种网络沟通工具进行咨询或交流时,后台将会收集到海量的游客访问信息,这些数据就会自动生成新的数据或者链接,包括浏览的网站、顾客来源、顾客数量、顾客需求、咨询的内容、特殊的要求、提交的订单、顾客评论和投诉等,这些信息非常大,往往会让旅游业者毫无头绪,但仔细整理出来会找到旅游者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从而分析顾客喜好,有针对性地推荐和设计、重组产品。

(二)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能力

旅游 ت服务工作者大多数时间是面对面的服务,需要较好沟通协调能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BTC、OTO、OTA模式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出家门一个鼠标就落实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网络或移动终端的预订已经成为服务主流形式,因此,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已经不容小觑。

(三)移动终端及互联设备的操作能力

移动互联设备作为高科技的一种形式,已经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底游、南北极游、太空游、邮轮旅游、以及最近大火的热气球旅游、玻璃栈道、高空索道、高空观光等新型旅游方式作为现实的存在,越来越趋向高科技化和移动控制,如: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计算机预订系统、景区实时监控系统、自助导览系统、饭店管理系统、自住入住系统、视听监听系统、app和微信公众号、在线评价系统、自动推送、智能引导、自助导览等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让游客体验更智慧、更高效、更便利的旅游生活,同时也拓展了旅游业服务内容,优化了服务的形式。

(四)个性化服务和创新服务能力

当今旅游业已经进入产业化、大众化、个性化和移动化的休闲旅游时代,旅游者更加注重追求自我、释放身心、融入当地生活的深度体验旅游。随着智能终端的应用,使得旅游业的服务更加个性化,接收图片、视频、音频、AR导览等互联网资源功能的运用,使得旅游服务的完善和创新成为可能并发挥重大作用,旅游服务因此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创新能力凸显。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未能体现ฬ智慧旅游需求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具体体现,应当与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一致,更好地服务与智慧旅游,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本身,大多是对原有课程目标的修补,目标定位不清晰,过于宽泛,未能从根本上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不能满足应用型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就当前行业需要做出判断。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与智慧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的以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智慧旅游发展的需要,更加不能对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预测,与智慧旅游对人才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不符,甚至严重脱离了行业企业实际。未能有具体的课程内容与之相对应,课程设置整体目标出现偏差,缺乏有效的调研及行业数据支撑。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创新性不足,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课程设置的根本环节,现有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涉及经济类、管理类、旅游学类、心理学、文化学、营销学、美学、法学课程,跨学科的性质突出,未能形成自身的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素养体系。比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观规划与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三门课程,从大的范围说,资源开发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应当包含旅游景观开发、旅游线路设计的内容,而旅游景观规划与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细分化和具体化,而三门课程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对资源的认知和整合及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课程内容中又缺少相应的职业能力素养方面的课程,比如服务营销能力和服务意识、态度培养等方面的课程,不能结合智慧旅游时代的特点进行合理化的设计,未能满足智慧旅游对人才全面素养的需求。

(三)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忽视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通过研究比较发现大部分院校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分别占总学时的41%-43%、37%、20%。而欧美国家的课程一般为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语言课分别为33%、50%、8%、8%(以上比例均为包含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课程中的专业理论课程的比重较大,技能型、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对技能的培养和对技术应用的培训。专业课比例较重,个性化的选修课比重较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提供服务的个性化趋势,智慧旅游需要的服务创新型人才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协调,我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是60%:40%,而国外这个比例为45%:55%,甚至有些学校是40%:60%。由此可见,去理论化课程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的一个必然选择,以满足智慧旅游需要的技能性、个性化服务及全素养人才的需求。

(四)课程实施条件有限,缺乏智慧旅游实践交流平台

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校内实训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实践性环节的课程开设基本流于形式,虽然有条件进行相关训练,但设施设备落后,未能及时更新,更没有相关的网络实验条件,相对智慧旅游的发展实际相差甚远。有些院校开设一些校外社会实践课程,利用周内固定时间和寒暑假期进行调研,但学校的监督机制几乎为零,不能保证调研过程、调研结果的真实有效,更不能保证与旅游行业实际一致。

(五)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较差,未能跟上智慧旅游

新业态,产学脱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应用特点较强,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课程设置落后于行业发展,并未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及课程内容,课程的设计者对未来发展趋势及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不到位,导致课程设置的课程及课程内容不能与智慧旅游行业发展一致,产学严重脱节。

四智慧旅游背景下的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使之与智慧旅游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

课程设置主体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课程编制专家共同构成,要让旅游企业专家和教师参与其中。企旅游业专家的参与可以“静态知识传授为主”的问题,他们最了解旅游行业企业一线的情况和行业需求,能够就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指出未来的方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最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课程编制专家更懂得教学规律,能够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把握,因此,三方面的人员共同制定的课程目标应当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课程设置的目标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应当包括学生的基础能力、行业服务技能、综合职业素养、发展潜力及实力,而现实中,针对这些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而课程的设置和总体指向应当与课程目标的设置一致。

(二)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面对智慧旅游对人才需求的高端、综合性趋势,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课程的应用性,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既满足智慧旅游人才技能的需求,又能满足对综合素养、职业素养的需求,选取触及智慧旅游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课程的模块化整合和模块化教学。比如,针对智慧旅游需要的信息化素养,增加信息整理收集、信息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互联网应用技术、移动终端应用技术、多媒体导播系统、视频影像系统应用等模块;针对智慧旅游需要的网络沟通与服务能力,增加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络沟通、网页及网络产品排版与设计、BTB服务技巧等模块。应该加强对语言类,特别是外语类课程的比重,游客是来自世界各地,在课程设置时应当考虑语言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针对客源地的情况除了开设《大学英语》、《旅游英语》外,适当开设了《德语》、《法语》、《俄语》、《韩语》《日语》等外语类的课程。同时开设独具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提高综合能力,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发掘地方文化内涵和魅力,展现地方旅游的独特吸引力和旅游个性,提升顾客的体现值。

(三)调整课程结构比例,重视技能的培养,满足智慧旅游对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智慧旅游时代要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和对技术的应用。因此,在课时比例的分配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降低理论课,特别是纯理论课程的比重,较多地分配在技能的培养和对技术的掌握类别的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适当调整为50%、50%。调整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重,适当调整为30%、30%、40%,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旅游者对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定制等多方面的需求。

(四)拓展课程实施的渠道,强化与智慧旅游行业联系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更新实验和实训器材,比如网络与电化教学、企业人员的远程教学、物联网教学、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模拟体验课的形式进行,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以企业调研、实习实训的形式进行,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有效的情景。这样就把行业需要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可以是短期的见习,也可以是月份、季度的短期实习实训,强化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实际的关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同时加强学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监督和实习质量方面的额监督。这样,既让学生了解智慧旅游的实施情况又能了解旅游行业最新动态、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现状,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智慧旅游对人才多样性发展的需求。

(五)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发展和行业需要。旅游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行业,特别是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既要求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又要求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取得依然靠学校的课程来获得,随着智慧旅游的到来,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者,应该及时发现课程设置中的不足,认真研究行业前沿领域问题,洞察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适时调整课程及教学内容,适应行业和企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比如开设《网络营销》课程,而非《市场营销》,开设《智慧旅游》而非《休闲旅游》,开设《导游英语日常口语》而非《旅游英语》,开设《信息管理与应用》,而非《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增强职业能力定位,以适应智慧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智慧旅游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性人才。

五结论

智慧旅游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展现了无限的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依据智慧旅游自身的行业特点,优化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和结构,调整课程实施方式,以培养更加符合智慧旅游需要的人才。同时应当看到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课程内容,适应行业的变化和发展,为未来的旅游业持续输送合格人才。同时,文章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将持续关注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实际,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R].北京:2014年12月31日

[2]孙俪坤,魏晓明.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建设[J].南方论刊,2017,

(10):75-76.

[3]魏九峰.智慧旅游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2016:

(1):148-149.

[4]孙缘,王慧.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

(5):65-68.

[5]刘宇迪.智慧旅游北京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

(4):271-273.

[6]汤黄靖.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S1).

[7]张丹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学术探索,2015

(2):73-7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