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着》的情感寄托
摘 要:作为我国近现代先锋主义流派代表作家的余华,一直以来都以其敏锐的洞察、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语言深深打动着我们。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品《活着》,更是残酷的让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纷纷死去。小说以主人公徐福贵多灾多难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一个落魄的家庭在百年的大时代里的颠沛流离和情感生活。
关键词:余华;福贵;情感寄托
作者简介:江云龙(1993-),男,山东济宁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在小说《活着》中,亲情,毫无疑问是贯穿始末且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开篇福贵的浪荡行径开始,虽然生活一直多灾多难,但是祖孙四代浓浓的亲情却从未减淡过。一开始,少爷福贵在赌场里挥霍干净家财后,母亲却还在心疼着他,不去怪儿子反倒怪他的父亲“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是对儿子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而父亲虽然被福贵气得卧床三天,却也没有对他置之不顾,仍忍着巨大的悲痛帮他清算抵债。只是要求他要将所欠的债款换成两大筐的铜钱,而这用心良苦的目的,却是要让自己的“孽子”可以明白“钱来得千难万难”的道理。老两口都还说,虽然祖祖辈辈多少代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万贯家财已经被儿子挥霍一空了,但只要是人都还在,只要人都还安然无恙,再穷再苦也一样会幸福。
父亲死后,母亲也患了重病。福贵本想进城去给母亲请大夫,却不想被国军强迫去“拉大炮”。战争中,福贵多少次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却能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中、在饥寒交迫的雪地里活下来,或许是因为他始终都记得老全的那句话:“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所以虽然他连自己身在何处都不清楚,但他就这样一直“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正因为始终保留着对家人的无比牵挂,满怀着对亲情的强烈渴望,福贵才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着的动力和勇气。
从战场上回来,母亲却早已撒手人寰多年。本来以为亲人的离世最多发生在年迈的父母身上,却没想厄运仍然笼罩着整个家庭。唯一儿子有庆的惨死,彻底击溃了福贵的承受底线♥。悲痛欲绝的福贵抱着有庆在回家的小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生怕他突然醒来他不知道,生怕儿☏子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回到村子里,又因为害怕身体已经羸弱不堪的妻子承受不了这次剧痛,就决定自己一个人独自忍耐,悄悄地把有庆埋在了村西的自家祖坟。小说中对于福贵掩埋儿子的描写Ⓐ细致入微:他先用衣服把有庆轻轻包裹好,再轻轻放进挖好的深坑里,接着用手把土一点点慢慢地盖上去,最后生怕硌到有庆,还要把剩下的小石子都给捡出来。这深厚浓烈的如山父爱,这无微不至的舐犊情深,无一不令读者黯然落泪。
古人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作为《活着》里贯穿通篇的另一条主线©,福贵与家珍刻骨铭心的漫长爱情同样让读者无比动容。在小说看似简洁朴素的描述里,我们却真切地看到了一道真挚爱情投射出来的迷人▼光芒。“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福贵挥霍干净万贯的祖产之后,在父亲的苦苦逼迫下,原本也是千金小姐的家珍却仍能保持和自己的男人一生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多少不可预期的陷阱、眼花缭乱的诱惑以及层出不穷的难关。因此,能够做到真正不离不弃的两个人,当然有资格要求我们送上最真诚的尊重和最衷心的祝福。在《活着》里,并没有男女主角花前月下的浪漫相会,也没有甜言蜜语的互诉衷肠,更没有海誓山盟的虚言妄语;有的,也只是零星的只言片语的问候以及一两句触人心魄的安慰。我想,这也许才是爱情最初的真正本质: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从《活着》苦难的爱情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也许诚挚的爱情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一生追求的最美好最浪漫的幸福。
《警世通言》中写道:“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回顾福贵的人生经历,不论是青年的年少轻狂还是暮年的穷困潦倒,都始终没有离开友情的陪伴。作为同一个战壕里出生入死的战友,春生绝对是福贵当之无愧的好兄弟。可是谁又能料想到,一场荒唐的医疗事故断送了福贵儿子有庆的性命,而春生正是难辞其咎的刽子手。“你欠我们家一条命啊!”这是悲痛的家珍撕心裂肺的哀嚎。但转眼十几年,当春生在文革中遭受到了非人的虐待时,一直对他无法释怀的家珍却在此刻仁慈的宽恕了他, “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同样的一句话,说在此刻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本来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仇怨,却在艰苦的患难中得到了解脱。“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就要好好活下去。”家珍的这段话真的令读者无不动容。
总结:终于,福贵最后还是老无所依了,只能与一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做伴。但是在经历了人生中那么多生离死别的苦难后,他却仍能以一种乐观的超脱姿态活着,既没有怨天尤人,也不去自寻短见。也许,就是因为他把亲人们都真真切切的装在了心窝里了吧。我想他的亲人们其实并没有死,因为他们仍存在于他催促老牛犁地的那一声声吆喝声里,日日夜夜陪伴着他,帮助他可以在回忆中继续努力快乐地活着。
参考文献:
[3]匿名《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