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分析
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学院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规格标准和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和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2014年5月份,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我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方向一致。因此,修改我院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我院的办学定位:培养规格上,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案。为加快创建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我院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调整,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了适应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设置的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专业口径宽,覆盖而宽,研究领域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煤化工等领域,服务对象而向化工、石油、医药、能源、轻工、生工、食品、环保等各部门。二是工程特色显著。本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知识结构的两大支撑点,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化学工艺则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气、矿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这些工程技术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生工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而,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
二、建设目标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从调整基础与专业知识学分比、构筑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入手,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学致之于用的教育理念,突出以精细化工与分离、工业催化、能源化工为主的生产工艺控制、设计及应用知识的培养,注重现代化工基本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适应区域化工发展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三、建设思路
我们确立的建设思路是: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突出。一条主线是融应用教育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结合即人才培养与教改研究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三个突出即突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工程性是应用性的本质☁,突出学致之于用的教育理念,形成工程与工艺相结合,反应与传递相结合的鲜明研究特色。
四、建设方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以平台+模块的框架搭建而成。平台是由学科教育形成的知识平台,学科教育指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教育,在4年本科教育中的前3年完成,由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三大平台完成,支撑相应教育由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完成。模块是由综合专业实训教育完成。
针对我省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如山西化工从重能源到重化工的战略转型,从注重大化工到注重精细化工的方向转移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本着与山西其他三个工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优势错位发展的原则,结合学校为地方区域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总体定位,突出专业特色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我院化工相关专业的办学历史及在合成、分析、工艺方而的教学科研知识积淀,考虑到我校的生源质量和山西省的就业而向,我们确定了在精细化工与分离、工业催化和煤化工方向寻求特色。
具体思路为:以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个方向ฌ构建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一个核心指组建一个专业核心课程群,两条主线指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形成的知识链,三个方向指三个۵专业培养方向,由相应课程设置来体现。专业核心课程群由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专业综合实验等课程组成。
两条主线:以化工设计和化工工艺为主线的知识结构。三个方向为精细化工与分离、工业催化、煤化工方向。三个专业方向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模块中体现。支撑其专业方向的课程群如下:精细化工与分离方向由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产品设计、化工分离、新型分离技术等课程群组成;工业催化模块方向由工业催化、催化新材料、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催化实验方法等课程群组成;煤化工方向由煤化学、煤的转化与利用、煤加工工艺学等课程群组成。
构建新培养方案的模式
构建3+0. 5+0. 5的培养模式,其主线是理论知识教育工程教育应用教育逐级提升的培养模式。
该培养方案的模式构成是:前3年完成理论知识教育,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学科领域、课程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的分析,科学合理安排课程,促进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注意课程间的衔接,精简课程门数,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将原来3.5年完成的学科教育压缩到3年完成。
第7学期实施工程教育,由校外工程训练、校内专业综合实训两个模块组成,学生可任选一模块。校外工程训练模块的实施,由两部分学生组成,一部分由系部与合作的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这部分学生需到这些企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实习,另一部分由已有就业意向的、到将要就业的企业去,或自己联系到的相关实习单位去实习的同学组成。考核方式,这些学生应在实习过程中熟悉企业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研发与检验,了解经营管理、安全技术、文化建设等内容,以专项报告、技术改造方案等形式考核,在企业实习中完成。第二个模块:综合专业实训模块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这部分同学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4周的相关专业实验技能训练,主要进行精细化工与分离、工业催化和能源化工方而的专业综合实践训练,通过操作和报告形式考核。而后下厂进行4周的毕业实习,剩余时间提前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完成的论文需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关。第7学期方案与原方案相比,增加了8周的实践教学。
第8学期,全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其中一部分继续进行已展开的研究课题,一部分在企业边实习,边做论文。辅导老师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即以双导师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这样的培养方案,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机制,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个人的要求,同时有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进行,增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时间和环节。按照上述方案实施,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可获得一年的企业实践锻炼机会,以实现学生毕业生准员工企业员工的有机衔接。
调整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学分比,增强专业性知识教育
原培养方案中,学科基础课程群学分占44分,专业课程群占16+16分;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特点,以工程性质和实际应用为重。本着基础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总学分基本不增加的条件下,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整,将原方案的学科基础课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等°总共352学时压缩为280学时,同时增加或加大了专业课程门数或学时数,原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有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工业催化、化工设计、化工设备设计基础、专业外语、应用光谱解析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修改后,化工设备设计基础56学时,同时增加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产品设计、新型分离技术、催化新材料、催化反应工程、催化实验方法、煤化学、煤的转化与利用、煤加工工艺学等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原方案要求每学期8学分,修改后为10学分,专业课程学分数由16学分增加到20学分。
五、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与原培养方案比较,新培养方案有如下特点。
1.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这是通过增加课程实验教学学时,加大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习两方而来实现的。在新拟定的培养方案中,化工设备与设计基础、化工工艺学、工业催化、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分离等5门课程,共新增40学时实验;第7学期增加了8周的实践环节。
2.压缩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数,由原来的704学时压缩为现在的512学时。
3.增加选修课程学分。原要10学分。
4.围绕专业方向的建设,增加了选修课程数目。如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产品设计、新型分离技术、催化新材料、催化反应工程、催化ว实验方法、煤化学、煤的转化与利用、煤加工工艺学等。
六、结语
原培养方案改革以后,强化了课程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度,在一个核心的课程群支承下,形成两类能力的培养强化:化工工艺专业能力、化工设计专业能力;在选修课程的支承下,形成了三个方向培养模块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模块课程学习,到毕业时可形成一定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第7学期的分流实践安排,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深造、就业的实现的灵活度。总之,新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强化实践、提升素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建立了一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